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1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郑州市街道地名之困
“执法打折”折损了什么?
政府岂能为排污企业遮丑
法治的软弱让媒体喧宾夺主
“冯翔式悲剧”与“林浩拍喜剧”
以医改为名回购
医院是股什么风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郑州街道地名的由来 街道地名面临的问题
郑州市街道地名之困
困惑之后的反思
桐柏路上的地名指示牌
规范的地名指示牌给市民带来了方便

本报记者 李明德 实习生 周向栋 文/图

核心提示

地名产生于人类文明的曙光时期,是历史与地理的结合,人文与自然的融汇,也是城市从孕育到生长全过程的历史见证。地名不但记录着城市山川地理等自然元素的历史变迁,也反映城市功能的变化轨迹。如今,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地名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尴尬和困惑。

郑州街道地名的由来

前不久,郑州市的各大媒体都先后对管城区、金水区的6条道路命名进行了相关报道,管城区最新命名的道路有:紫荆山路、紫荆山南路、紫辰路、通站路。金水区最新命名的道路有:普庆路、启明里路。

地名作为一种特定地理实体的指称,有一定地域的标志意义,不仅能够指明它的类型,也可以代表所命名对象的空间位置,而且还常常反映当地的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特征。从文化学的角度上看,地名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既有一个时代的文化特征,又具有相对稳定性,能保留较多的历史信息,积淀深厚的文化,对一个地域文化的研究,应包括对该地域地名的文化研究。

为此,记者前往火车头体育场,采访了研究郑州市街道地名三十年之久的王瑞明老人,经过很长时间的查阅资料和实地考证,他对郑州市大大小小每一条街道的名字是怎么来的,都能一一讲述。就拿我市的南阳路和桐柏路来说,如果只看字面意思,会误以为南阳路就是根据南阳市而命名的,桐柏路就是根据桐柏县而定。其实不然,据王瑞明介绍,早在清朝道光末年,在郑州的西北部,距现在的大石桥约9公里处,有一个叫杨庄的村落。直到清咸丰年间,杨庄出了一位武举人杨奉三,据说是杨门之后,使得杨庄名声大振。后来杨庄北边的一个村落,有个用泥土烧瓦盆而得名的盆杨,人们就叫它北杨庄。杨庄因位于南边则叫它南杨庄。直到1905年,平汉铁路黄河大桥建成通车,杨庄西北部建了一个火车站,站以村起名,叫南阳寨火车站。从此改了杨字,把杨、阳混为一谈,村寨名也演变成了现今的南阳寨。1954年,按照城市规划,从金水路大石桥沿京广铁路以东500米,修建一条马路,马路的一端连接南阳寨,1955年国家建委批准将这条马路正式命名为南阳路。

而桐柏路则是按照郑州市地名命名办法而定下的名字。郑州市的马路命名,是根据南北为山,东西为川的思路,桐柏路的命名就是按照这样的思路而定,而不是根据桐柏县取名,秦岭路和嵩山路也是同样的道理,为的是尽显祖国的大好河山。

王瑞明说:“让人感到惋惜的路名是花园口路,如今早已改成了花园路,它的得名与花园口有关,花园口有400多年的历史,明朝嘉靖年间,举人许诗任工部主事,管理黄河,防汛筑堤,救民于苦难,它曾在大坝北修建了一座540亩的大花园,紧接花园的黄河渡口是中原腹地的重要渡口,人称花园口。到了1938年6月9日,国民党当局为了阻敌推进,不顾人民的死活,炸开了花园口黄河南岸大堤,造成郑州、中牟、开封等17县成为一片汪洋,数十万人被淹死。140万人无家可归。在抗战期间花园口路成为世人舆论关注的焦点,名扬四海,使我们的子孙后代能永远不忘以花园口为代表的这段悲惨历史。遗憾的是人们为了少用一个字,竟把它叫成花园路而沿袭。”

诸如此类,郑州市有意思、有纪念意义的路名还有很多。

街道地名面临的问题

记者采访了热心于地名研究的市民。据他们分析,造成地名混乱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方面是地名冠名权留下来的后遗症,另一方面是地名命名滞后所造成的。

我国试行地名冠名权比较早的是上海市,在上海试行后随即产生很多矛盾,比如一个特定公司命名的道路上,如果其他公司效益不好的话,就可以对冠名道路的公司进行相关方面的法律诉讼,结果是胜诉率达到八九成。再加上市民的强烈不满,上海市经过研究决定,断然取消地名冠名权,所有冠名道路全部恢复以前的名字。上海市的地名冠名权取消了,却在全国各大城市刮起了一阵冠名风潮。

郑州市最早进行地名冠名的道路是洁云路、未来路。随后一些路名先后被商业冠名,比如商贸路改为英协路、信阳路改为博颂路、北林路东段改为鑫苑路、劳动路改为天明路,以及德亿路等。但是鉴于道路有偿冠名中一些具体操作细节还存在争议,2004年6月份,郑州市一纸禁令,对郑州市道路有偿冠名叫“暂停”,由于地名管理工作没有针对性的法规条款依据,容易出现管理上的混乱,因此需要暂时停止地名的有偿使用,直至新办法出台。然而,时隔不久,同年6月14日,郑州市政府下发了对进一步加快郑东新区发展的若干规定,其中第16条规定投资商可通过招标、拍卖方式获得道路、桥梁、广场、绿地等基础设施的冠名权。7月16日,由河南省建设厅等11家单位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快全省市政公用行业改革的意见中,也明确表示有效经营市政公用行业无形资产,通过有偿竞买等办法,出让道路、桥梁、广场、路灯、停车场等市政公用设施的冠名权、广告权、收费权等。现在的地名有偿化,都是有年限的,也就是说,若干年后,地方政府将收回命名权,重新予以拍卖。这样带来的最大问题是:地名频频更换,给市民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还让企业不停地更改地址,付出额外的经济支出,这也是地名有偿化遭质疑的另一个原因。

那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公共资源的地名能不能实行市场化操作?对于这个问题,其实大可不必一棍子打死,如果不违反当地现有的地名管理规定,兼顾市民的感受与当地文化传统,或者由市民参加对道路命名的投票,并将其中的收入所得用于改善市容,美化城市所需,就像青岛市以社会形象良好、市民认可度颇高的海尔品牌命名道路。政府筹集到了更多资金用于城市建设,企业有了新的宣传载体扩大知名度,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情。此外,青岛市的市民走在海尔路上,为当地出了一个世界级品牌的自豪感也会油然而生,地名冠名有偿化,只要操作得当,也是可以多赢的。

另一方面就是命名滞后,体现在道路命名和道路规划名相悖的问题上。一条新路从规划和开工建设便有一个名字,以便人们称呼,就是所说的规划名。这个规划名虽然有规划部门暂定,但终究不是地名办对道路的命名。因此不能及时对道路命名,就无法做到一步到位,而被规划名所替代。所以道路规划名就成为人们熟知的道路名称。从而造成人们识其路不知其名,知其名不识其路的尴尬。

街道地名错乱的影响

自2002年起,郑东新区的道路命名就开始了,新区是郑州市乃至我省的名片,给道路起个好名字自然显得重要起来。可在此后两三年的时间里,郑州市的很多老百姓,都被新区的道路命名折腾得疲惫不堪。用一位热心于地名研究的赵国洲老人的话说,进入郑东新区CBD中心确有进入迷宫之惑,究其原因除了地形特殊和对路名不熟以外,路名导向错乱是重要原因之一。CBD是一个直径约1.5公里的圆环,除了内环和外环路以外,还有20多条进入内外环的通道分布在CBD环路约5公里的圆周上,其中有15条连接内外环的短街道,路名应该注明方位,否则就不利于导向,这就是形成迷宫效应的主要原因。

还有最近这段时间路名的更改让市民很诧异,好好的德亿路改成林科路,让很多人都想不明白,几年来都叫习惯的路名,突然又改成了林科路。记者走访了解后发现德亿路先前的路牌,原来只是房地产开发商自己设立的路名牌,并没有在郑州市地名办备案审批,但因为设立得比较早,很多人也习惯称其为德亿路。其实,德亿路真正的名字应该叫林科路才对。 其次就是新柳路的标示路牌变成了三全路。沈庄北路也是一个子虚乌有的名字,而它真正的名字叫西沈路。还有,关于郑州一路多名的问题,比如“郑汴路”是郑州、开封人都非常熟悉的一条大道,可一过中州大道就变成了“商都路”。诸如此类的还有很多。

农业路和黄河路,在经过郑东新区后便拐了一个弯成南北走向了,在南北走向上,仍然叫“农业南路”、“黄河南路”,本来黄河路是东西走向,有了一个“黄河北路”不知道迷糊倒了多少人,现在又来了一个黄河南路,不知道如果有一天你告诉你的朋友你正在黄河路东、金水路北的这样一个位置,对方会是一个什么反应。

无论是否约定俗成,路名的随意更改给市民的出行以及生活等很多方面带来了一系列不必要的麻烦。据了解,一条道路的路名更改后,在这条道路上生活的居民首先要将自家的门牌进行变更,接着便是户口本、通讯地址、房产证等证件的更换,而企业、商户也要进行土地证、工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等一系列证件的变更。要变更这么多证件,麻烦不说,连有些重要的包裹信件都收不到,甚至会出现丧事花圈送错人家,消防灭火找不到街道以及具体的失火地点。道路起向导作用,更改已经深入老百姓心中的路名,将会给市民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路名关系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为什么有关部门在更改路名之前不能先征求一下市民的意见?像改地名这样涉及到公共利益的事情是不是也需要开听证会?为了提升企业的知名度,能不能不要拿一条多年的路名开刀好不好?这些都是广大群众的呼声。

这就需要建立相应的筛选机制,广邀各界人士,包括民俗专家、市民代表等,对即将有偿命名的地名予以甄别,将可能引起不良社会反应的命名排除。一些城市的地名冠名有偿化之所以遭到反对,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没有辅以筛选机制,以打消市民对此类街名更换的担忧。

记者在郑州市地名办了解到,其实早在2007年6月10日到9月30日,郑州市就对路、街、小区等地名进行首次大规模清理整顿。郑州市地名办只负责命名,不负责地名设施的具体设置,道路标志由市政、公安等多部门分管,于是经常出现地名标志与标准地名不符的现象。可以看出,在郑州与地名有关的工作由民政、规划、市政、建设、公安等多部门分别管理,是造成地名混乱的主要原因。由于这么一项大的统筹工作,由这么多部门分别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命名滞后的原因。一条路从开始规划修建到完工,期间的道路规划名就有可能深入人心,之后再去对道路重新命名,就会显得不必要和重复。如果是刚开始就对一条准备规划修建的道路一次性永久命名,就会避免命名滞后产生的影响。

随着郑州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会有更多的道路、桥梁、运河等基础设施落成,希望这些建筑的命名能够符合《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中有关地名的规定,符合郑州市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形象,体现郑州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不忘历史。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