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1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终究是不成体统
环保局别成
排污企业的保密局
北大医学部为就业着想还是招生歧视
一年不吃不喝仅能买4平方米房的意味
公开任免官员缘由
体现民主权利回归
官员招商频触“红线” 履职还是越位?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打印】  
官员招商频触“红线” 履职还是越位?
■官员全员“招商” ■频触“红线”的优惠政策
某地在给外商讲解当地情况(资料图片)
漫画 当 仁 绘

核心提示

“今年的招商任务特别重,现在第一季度已结束,但手头上的招商工作还没有任何进展。”近日,当周华向记者说这番话时,显得有些忐忑,但也很无奈。

周华是云南省某县在外招商的一名基层政府官员。从年初至今,周华就一直奔波在北京、上海、广州之间,每天一睁眼想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哪里找项目、引资金,这成了压在他心头的一块沉重的石头。

近年来,很多地方把招商引资作为官员的政绩考核指标,对官员实行“层层分指标,级级抓考核,个个有任务,人人忙招商”的硬性分配,也出台相应的处罚和鼓励措施。

记者调查发现,尽管招商引资促进了一些地方的经济发展,但这种片面追求政绩和对官员奖励的做法,也刺激一些官员冒险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资源,在土地、税收等各方面竞相“优惠”,不惜引进高耗能、重污染项目,甚至弄虚作假,滋生出诸多腐败现象。

“官员主导的招商模式,是当下许多社会问题的根源。”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尹韵公接受采访时表示:“按目前国情,完全禁止地方政府官员招商并不现实,但要刹住招商引资的虚假浮夸风,还须减少官员直接招商引资的模式,让权力逐步退出这一经济领域。”

■官员全员“招商”

●把任务分解到每个机关单位、每个干部头上,使招商引资工作变成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据报道,2月4日,昆明市召开全市性会议,表彰了2008年在招商引资工作中的10个先进集体和50个先进个人。同时,一些招商不力的相关单位和直接责任人,受到不同程度的处罚。

记者了解到,在政绩考核的压力下,有的地方为招商引资,不惜大搞摊派,给各级官员压指标,任务年年增加,数额层层分解,甚至连教育局、文化局、组织部、宣传部等部门的官员,都背负着沉重的招商指标。

据了解,在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考核权重分配中,有的地方招商引资所占的份额高达30%以上。由于招商任务重,各地通行的做法,是把任务分解到每个机关单位、每个干部头上,使招商引资工作变成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市里去年给驻京办下达的招商任务是6500万元,我们有7人,每年每人有930万左右的任务指标。”西部某市驻京办的一位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招商工作的确很辛苦,每天与客户应酬于觥筹交错间,压力极大。但是招商成功的话,得到的奖励也很丰厚。”

“谁能邀请世界500强企业董事长、总裁或总经理到大冶市考察,每人次由当地财政奖励1.2万元。成功引进项目,最高可以奖励50万元……”这是2月19日湖北大冶市出台的招商引资奖励办法。

据了解,尽管大冶市的奖励对象,包括全市各招商引资责任单位、中介组织、企业和个人。但实际上,参与招商的多数是政府官员,而他们的权力和人脉关系并非普通百姓所能比拟,所以这项政策的最大获益者当是政府官员。

“有些地方每年会评出几个招商优秀奖,奖金视项目大小而定,引进一个超百万规模的项目,会有几万至十几万的奖金。”尹韵公研究员认为:“这样的奖励,对很多官员来说,具有一定的诱惑力。以致有的官员种好了招商的地,却荒芜了很多正常履职工作。”

■频触“红线”的优惠政策

●不但引发恶性竞争,产生系列腐败现象,而且模糊了政府职责,造成权力的扭曲。

目前竞相让利已经成为一些官员改善投资环境的“法宝”。比如,管税收的,就比着谁减免的税收多;管土地的,就比着降低土地租金;而管环保的,干脆就比谁在环保审批上放得宽。这样造成的后果是,税收流失严重、土地供应紧张、生态继续恶化,等等。

据了解,有些地方竞相以奖励方式对落户企业变相垫税,比例高达所纳税额的30%至50%。在国家规定的税收减免政策之外,很多地方财政还以“先征后奖励”的办法再优惠。

“靠减免税收、优惠待遇以吸引外资,在过去的发展阶段有特殊的重要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杨圣明研究员告诉记者:“但在今天,无论从哪方面看,单纯依靠优惠政策来谋求发展的思路,实实在在是陷入了一个误区。”

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招商指标,有些官员往往毫无原则地满足企业要求,甚至完全站在企业一边。据报道,河北某市市长在接受媒体专访时发布了他的招商口号:“房地产商来我市投资,赚了算他们的,赔了算我们的!”

记者调查发现,官员招商在经济发展的初期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在经济发展到一定规模和阶段后,已经会引发许多社会问题。不但引发恶性竞争,产生系列腐败现象,而且模糊了政府职责,造成权力的扭曲。

■履职还是越位?

●却与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背道而驰。

受访的有关专家认为,招商引资是一种市场行为,其行为主体应是企业。官员“越位”介入,从短期看,官员可依靠其支配的公共资源,取得一定成效,但从长期看,却与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背道而驰。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职责主要是为公众和全社会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就算政府设立一些部门专门从事招商引资,也只应做些为投资者服务的工作。”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导师李绍荣教授接受采访时表示。对此,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齐善鸿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让官员招商,属于上级机关和上级官员权力滥用,使原本为公共利益服务的公权,直接陷进商业化漩涡的危险境地,最终将损害公共机关的整体功能,导致更多职责荒废。”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要解决招商引资中存在的问题,还需要创新官员政绩考核机制,逐渐把不该由政府管理的事交给市场、企业、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政府重在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据了解,在许多发达国家,招商引资一般是由商会等民间机构来组织完成的,政府与商会、企业之间的关系非常清楚,决不会越俎代庖,更不会因为招商引资、发展经济而造成监管身份的模糊、错位和丧失。 据新华社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