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郑风 上一版3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民国年间郑州的商务会
行走在阳光里的人
《故乡》
《革命之路》
8
14
培育书香社会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行走在阳光里的人

小以

每天早上不到六点钟,我就得在闹钟的催促下极不情愿地起床,洗漱,带好电脑,在出门的时候,不无羡慕地看一眼熟睡的妻儿幸福甜蜜的睡相,下楼,在门口随便吃一点东西,然后,骑上自行车上班,开始一天的劳累工作。

我工作的地方在郊外,离家有一段距离,又是一路的上坡,所以,车子蹬起来特别的沉重,行进起来,就像七八十岁的老人。路上,盘算着怎么样才能把一天的塞得满满的事情做完的时候,两条腿似乎就更加酸楚了。尽管已经是春天了,可是,路上飞扬的尘土,似乎慢慢遮住了背后初升的太阳,在我的心里留下冬天的寒意。尽管,很多的时候,我也试图为自己解脱,觉得生活就应该是爬坡,只有这样才能显示生命的意义。但是,一到面对无法逃脱的繁重工作的时候,或者是在体力透支满身疲惫的时候,那样的解脱之词,就显得分外的苍白了,那显然是麻醉自己的话,是说给别人听的戏文,在清醒的现实当中,对自己是没有任何说服力的。

然而,那一天,在那个人的身上,我恍然明白了一些道理。因为,他是行走在阳光中的。

对于那个人,其实我早就注意到了。每天早上,我骑自行车,由东向西走;他沿着路边,从西往东走。只要是在那个时间段,我们总能在那段路上迎面,跟我上班一样,非常准时。他三十多岁的样子,大约是因为先天脑瘫,或者是因为后天的车祸,造成了他身体的残疾:走路的时候,他一边的腿脚尤其僵硬,颠瘸得厉害。

那天,像往常一样地上班,像往常一样地迎见那个人。可是,那天,我并没有像往常那样对他匆匆一瞥就从他身边驶过。那天,我并没有很着急地赶往单位,不知道怎么地就多看了他几眼。那天,他穿一件深蓝色的西服,白色的衬衣还打了一条很醒目的领带。很远就能看见他缓慢地走来——他的确缓慢。他需要借助胳膊的甩动,然后才能带动那两条残疾的腿艰难地往前挪动;甩一下胳膊,迈一下腿,算是走了一步,这样循环着,慢慢地,竟然形成鲜明的节奏,迈出去的腿反而相当的稳健。那天,我特别注意到了他的脸,乍一看,那的确是一张残疾人的脸——木然,凝重,冷峻。他的脸瘦瘦的,脸面胡须刮得干干净净,使得一张黑黑的脸又显出青白的颜色。非常特别的是他的那双眼睛,直直地注视着前方,毫不斜视,冷冰冰地藏着一把寒气逼人的刀一样。但是,那眼睛里闪现的刀光,似乎并不呆滞,那里面分明有一种东西,叫人细细地阅读,体会。

我觉得他没有必要也这么早起来吧,完全可以在被窝里睡到不想睡的时候,再慢慢起来。慢慢地做完早上应该做的事情——或许就用不着刻意地整饰自己——之后,搬一把椅子,坐在房前看看报纸,或者是看着院子里的花儿慢慢地开放。然而,他却没有按照我为他设想的那样去做,而是带着他那刀光一样的眼神,缓慢地艰难地行走在路边,天天如此。就在我为他的行为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他的脸上,一下子布满了朝日的光辉。随后,一丝笑容,倏地从他的嘴跳了出来;也就在那个时候,他的眼神也一下子变得柔和了,满足而悠然地已经叫人找不到一点冷峻的影子了。他是为了每天的阳光而行走在路边的吗?——我明白了他眼睛里的东西的含义了。

他是一个残疾人,每日里行走在路边,迎着阳光,走在阳光里;而我是一个健全的人,每天上班,是背着阳光,把阳光抛在身后——这正是我们之间的差别吧。我想着,不由得刹住了车子,停下来,扭过头去,看着他渐行渐远的背影,让阳光也同样地落在自己的脸上。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