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7版:送别杨兰春 上一版3  4下一版
简朴倔犟 书写戏剧一生
唱起《朝阳沟》就会想起他
记者手记
中国戏曲
现代戏奠基人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简朴倔犟 书写戏剧一生
——追忆“《朝阳沟》之父”杨兰春
纸笔相伴
寄托哀思
泣不成声
去年3月,《朝阳沟》剧组老演员到医院看望杨兰春

■本报记者 李 颖 文 李利强 唐 强 图

6月2日晚,深受大众爱戴的艺术家杨兰春以89岁高龄低调谢幕,永远离开了我们。昨日,闻此噩耗的全国各地艺术界人士,纷纷赶到杨老故宅,或致电杨老家人,以此向老人家献上诚挚的怀念和情思。

简朴一生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省文联家属院。杨兰春老人生活了多年的这个地方依然绿荫葱茏,与往日不同的是,老人家门前,放置着几十个高低错落的花圈。

走进杨老家中,狭小的客厅几乎没有任何装饰,房间里摆放的也全都是老式家具,甚至没怎么装修。老人简朴的灵堂就设在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房内。遗像中,戴着眼镜的老人微侧脸庞,若有所思,正在伏案工作。这张照片是杨老的儿子、郑州日报记者杨光在5年前拍摄的,也是老人生前最喜欢的一张照片。家人特意在老人遗像前放上了一个本和一支笔。凭借着扎实的生活根基,老人的笔端曾流泻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好剧本;凭借着对生活的敏锐捕捉,“银环”“拴保”“李双双”“小芹”等一批鲜活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如今,老人故去了,纸和笔默默在这里守望,见证着老人一生的荣光。

倔犟一生

惊闻噩耗,杨兰春的好友许欣、牛冠力、韩玉生、葛圭章、夏相林悲痛万分,共同写下挽联“人也留天也留难割难舍朝阳沟 生倔犟死倔犟难描难绘杨兰春”。许欣说:“杨兰春是太行山里走出来的孩子,拥有坚韧不拔的个性,一旦认定目标就会干到底,无论是政治观还是艺术观,他都不会人云亦云。”

杨兰春的儿子杨光说:倔犟的老人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对儿女立下遗嘱:丧事一切从简,绝不要麻烦别人。

谈起倔犟的父亲,女儿杨晓一哽咽道:“老人对家里的事情过问得很少,一旦投入工作就忘掉了身边的一切,近几年身体不好,可听说《朝阳沟》要复排,他一头扎进排练场,几个小时不吃不喝。”

前来吊唁的第三代“拴保”扮演者盛红林眼眶湿润,他说:“老人的倔犟是一种难得的执著,他把豫剧现代戏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没有这种倔犟,观众看不到《朝阳沟》,没有《朝阳沟》,省豫剧三团不会有今天。三团刚刚从海南演出归来,当地观众看到《朝阳沟》时所表现出的热情出乎所有人的预料,我们在台上唱,观众在台下唱,掌声和笑声让我们感动不已。”

认真一生

杨老仙逝,多少人动容。近一个世纪的生命长河,淌过崇山,流过峻岭,穿过峡谷,在这一刻停留了。

第三代银环扮演者杨红霞在杨老的遗像前,深情地为老人唱起《朝阳沟》中“下山”一段。杨红霞抹着眼泪说:“2001年~2005年期间,《朝阳沟》三次进京演出。每次演出前,杨老都亲自到剧场为我们年轻演员复排,手把手教动作、一句一句抠台词,那股认真劲真让人感动。我们这代演员是幸福的也深感责任重大,我们要把《朝阳沟》好好演下去、传下去。”

中午时分,记者发现一位50来岁的女性一直在杨兰春家门口徘徊,一问才知这位马姓戏迷是听说了杨兰春逝世的消息想来看看老人家。“今天一早听电台播报杨兰春生平,心里就咯噔一下,回家赶紧找找《郑州日报》,确认了杨兰春去世的消息。我们这代人都喜欢听、喜欢唱《朝阳沟》,遗憾的是我没见过杨兰春本人,只是在老人家住院的时候在电视上看到过,瘦得让人心酸。没想到他就这么去了……”

记者昨日上网搜索了一下,多家门户网站包括网民博客转载了本报首发的杨兰春逝世消息,不少网友闻知噩耗表示沉痛哀悼:“《朝阳沟》千古不衰!杨兰春万世流芳!悼念!”

记者昨日从省文联获悉,杨兰春遗体告别仪式于今日8时在郑州市殡仪馆举行。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