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7版:送别杨兰春 上一版3  4下一版
简朴倔犟 书写戏剧一生
唱起《朝阳沟》就会想起他
记者手记
中国戏曲
现代戏奠基人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唱起《朝阳沟》就会想起他
郭兰英:最后的聚会柳兰芳:生活非常简朴王善朴:我的启蒙老师许欣:不会人云亦云

■本报记者 左丽慧

马金凤:半个世纪的“师长”

豫剧马派创始人、豫剧大师马金凤的代表作“一挂两花”红遍大江南北,而其中《花打朝》就是由杨兰春1962年导演的,二人就此结下戏缘;1982年,《花打朝》搬上银幕时,杨兰春还担任了此片的艺术顾问。

马金凤一直关注着杨兰春的身体状况,2007年,年过八旬的马金凤还特意赶到杨老的病床前,看望给予她无私帮助的“老杨”。

“杨兰春是个非常好的导演,他艺术水平高、人品好,永远是我艺术上的老师、生活中的兄长……”任何时候说到“杨导演”,马老总是充满了感激和敬佩,而失去这位老师、兄长,86岁高龄的马金凤心情格外沉重。

马老告诉记者,她和杨导因戏相识,也因戏相连。近50年的交往中,杨兰春始终对她的豫剧表演有着极高的要求和期望,每次见面,聊的话题永远离不开豫剧。“排戏时,杨导演在艺术上要求非常严格,一个细小的动作、表情做不到位就要重来,而在生活上,杨导演又无微不至地关心着演员。”马老至今难忘,1982年拍电影《花打朝》时,她因化好了妆不方便吃饭,只好饿着肚子拍戏,杨兰春就细心地给她买来了巧克力,化在水里让她喝下去,既不破坏妆面,又能补充体力。“杨导演是真正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在演员面前没有半点大导演的架子,他永远是我的好导演……”马老悲痛地说,失去杨兰春,不仅是她个人的遗憾,更是豫剧艺术的一大损失。

郭兰英:最后的聚会

歌剧《小二黑结婚》是杨兰春的“大手笔”,而郭兰英也因“小芹”一角儿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喜爱。 2007年4月,来郑录制节目的歌唱家郭兰英特意抽时间看望了杨兰春,这次相聚,距离他们上一次见面已近半个世纪,而这次会面,竟也成为两人的永诀。

昨日,记者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拨通了郭兰英的电话,却不知如何开口将这个残酷的消息传递给这位80岁的艺术家。而当记者终于说明来意,电话那头爽朗的声音消失了。良久,才传回沉静迟疑的询问:“杨兰春,去世了?”消息确认后,郭兰英不愿再开口讲话。

柳兰芳:生活非常简朴

“我跟杨导演1952年就开始接触了,那时我还是个十六七岁不懂事的孩子,他就是我们的导演、书记、长者。”在杨兰春代表作《朝阳沟》《小二黑结婚》中均有出色表现的柳兰芳说到杨兰春,泣不成声,“因为杨导演的付出,才有我们三团几个主演今天的成绩和荣誉,从生活到艺术,我们的成绩都是他赋予的……”

想到杨老在世时的生活,柳兰芳更加难过:“他在生活上非常简朴,非常清贫。他去世了,我跟自己家老人走了一样难过。希望杨导演在那个世界能过得好!”

王善朴:我的启蒙老师

“我跟杨兰春不是一般的关系,他是我的老领导、启蒙老师、老战友。因为他我才学习演现代戏,走上了戏曲这条道路……”《朝阳沟》第一代“拴宝”扮演者王善朴说到伤心处,连连呼唤“老战友、老领导、老师”,痛哭失声。

“杨兰春是我们的团长、导演,对我们而言他就是‘一家之主’。”《朝阳沟》银环妈的扮演者杨华瑞告诉记者,听到消息后心情非常沉痛,“没见到最后一面我感到非常遗憾。明天一定要为他送行,希望他一路走好。”

许欣:不会人云亦云

昨日一大早,《朝阳沟》导演之一、79岁的许欣就赶到了杨老的家中,“从1948年到现在,我们在一起61年了!他一直是我的老领导,但平时我都叫他老杨。”在灵堂前,许欣仍然叫着杨兰春最喜欢的称呼“老杨”,在挽联中,许欣用“倔强”一词形容杨兰春的性格。“我和杨兰春认识有61年,他有一种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精神,只要是他认定的目标,他就坚持到底,不会人云亦云。”

谈及“《朝阳沟》之父”的来历,许欣称这是自己在写《杨兰春传》时首次提出的。而且正因为有了《朝阳沟》《刘胡兰》这些代表作,省豫剧三团才有了今天的辉煌。除了这个称号,杨兰春还被人称为“国宝级人物”、“戏剧大师”,但在许欣看来,这些都只是符号罢了,“对于杨兰春而言,只要人们唱起了《朝阳沟》就会想起杨兰春,这比什么符号都重要。”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