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5版:都市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中招九类考生享受照顾加分
图片新闻
7条公交线路有变
“拦路虎”主人难寻
图片新闻
女婴中指长“草莓”
孩子上网父亲作陪
乘坐快速公交 市民交合格答卷
日报就是“万事通”
城管错时上下班 紧盯占道早夜市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日报就是“万事通”

日报就是“万事通”

苏军杰

结识《郑州日报》要从55年前说起,1954年9月的一天上午,我刚听过时任省委书记杨蔚屏在开封相国寺召开的“关于河南省会迁郑的动员报告”,就被派往郑州。作为省委机关派出的一名先遣队员,当天下午就赶到郑州市委宣传部。一位姓陈的女同志给省委派来的先遣队员人手一份《郑州日报》,从此我与贵报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时《郑州日报》用的是“白茅根”纸,铅字印刷,纸质粗糙,印出的照片只显线条,图像很模糊。但这份报纸,却行销千家万户。

《郑州日报》的报道倡导文明之风,揭露不文明现象让我印象深刻。当时的副刊“百花园”登过一篇小品文,文章的大意是:一位县委书记到郑州开会,坐公交车下车时,把车票粘在舌尖,“递”给检票员查验,这一做法引起许多乘客不满。文章刊发后,市民纷纷批评这种不文明现象,此事成为当时揭批不文明行为的典型。特别是让读者认为《郑州日报》敢说的是,文中批评的对象身为县委书记,文章点名、点姓、还点了单位。《郑州日报》揭批不文明现象,文风犀利。

我对《郑州日报》副刊爱不释手,碰到自己喜欢的美文,都要剪下来粘贴成册。在办公室大家争着看,我读不到,就经常带到宿舍读。为此,还经常被报纸管理员石春梅数落。她批评说:“公家报纸,你哪能拿回家读。”喜欢看《郑州日报》,手头却没有,时间一长干脆自己订阅。当时,“中州票”200元一份,不管花钱多少,高兴的是我天天有自己的《郑州日报》读了。《郑州日报》成为我的精神支柱,以后是年年订阅,每天必读。

《郑州日报》成为我在省委机关跟随领导下厂、下乡工作,宣传党的政策主要的信息来源。时间一长,我和《郑州日报》结下了“亲缘”关系。我也开始向报社投稿,所投去的文字或照片稿件也时有见报。如:1958年4月刊发了我的一张新闻照片,该照片是说一位叫刘书谚的女同志,将工厂里下脚碎料再利用,编制成花手提兜,当时的编辑直夸我拍得好。报纸还刊登了“节约树新风”的模范人物,如:织袜厂王鸿恩技术改造,一人看了3台电动织布机,提高了劳动效益。随着与《郑州日报》的频繁接触,我逐渐认识了许多老编辑、老记者。改革开放以来《郑州日报》不断在改版,可读性更强了。

我经常把《郑州日报》刊登的新闻推荐给我的亲友、邻居。左邻右舍遇到不平事,也都喜欢来找我说。特别是民众关注的物业收费、水电涨价等政策,都先看《郑州日报》的报道,我也用《郑州日报》的报道给他们解释。《郑州日报》是“万事通”,我也被邻居称为“万事通”。受我的影响,我的家人也都喜欢上了《郑州日报》。我的外孙女在澳大利亚读博士,她从网上看到6月6日郑州开工建地铁的消息十分激动,还专门给我发短信表示祝贺。《郑州日报》是良师、是益友,更是我生活中的“擎天柱”。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