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3版:精品文摘 上一版3  4下一版
医院治病不用药
你可能并不知道一些事实
22岁是分界线
中国智库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打印】  
中国智库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梅 松

建设中国特色的智库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人文社会科学体制创新的一项重大措施,既吸收借鉴了国外的经验和方法,又发扬光大了中国几千年来知识阶层“上书劝谏”、“匡扶时政”的优良传统,并且有了一个合理的制度安排。

中国特色智库的突出特点

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发端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解放运动,人文社会科学在为改革开放作出重大理论贡献的同时,自身也得到繁荣发展。30年来我国基本建成了特色鲜明、水平较高的人文社会科学教学、科研、应用、创新体系,成为当代世界多样文化中一支重要的力量。中国特色的智库发展与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从善如流的作为是分不开的。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强调“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 我们理解有别于西方智库的中国特色的智库,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政治属性。具有明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这是由人文社会科学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所决定的,坚持什么方向的问题是中国特色智库的根本问题。第二,国家属性。具有明确的国家倾向,从国家最高利益出发,服务祖国,服务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离开了对国家利益的追求,也就不是中国特色的智库。第三,人民属性。必须坚持公平正义,为人民服务,为公共利益服务,不为特定利益集团服务,不为私人利益服务,坚守学者的良知、责任和道义。第四,客观科学性。必须坚持学术正义,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认识真理、服从真理、发展真理,不主观臆断,不人云亦云,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第五,前瞻预测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冷眼观世界,放眼看未来。做好5年、1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中长期研究,做到超前预测,提早规划。

走向世界,研读中国模式

中国特色的智库是由国家、地方和民间三支力量组成的。著名智库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等代表的是国家级的水平,这支国家队还包括中央高校和其他研究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是中央和国务院的主要智囊机构,长期以来,在国家内政外交政策制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等则侧重于外交政策的研究,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以及近年来积极外交政策的推动,这些以研究对外关系为主的研究所显得日益重要,并直接为国家的外交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等地方社会科学院,以及地方高校和其他研究机构组成了地方队。同时还有一批民办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是代表民间的力量。这些智库有的属于公益性事业单位,有的属于半官方机构,有的是民间组织,在各级党委和政府决策过程中,均发挥着各自不同的重要作用。中国智库与政府间的互动势必也将进一步加强和紧密。

2009年3月20日在北京成立的一家高级智库——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其理事长由原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出山”担任。这个新智库是温家宝总理亲自批示成立的,整合了原来国家发改委下属的国际合作中心和对外开放咨询中心两大智库。温总理在去年11月表示,在当前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仅靠经验,靠少数人的智慧,是很难作出正确决策的,必须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加强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是在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的半官半民的新型高级智库的一次质的飞跃。国家、地方和民间三支力量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格局,为国家宏观政策和战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证。

中国智库需掌握国际话语权

从当前来讲,中国智库更应走向世界,提高中国的影响力和软实力。

加强学科体系和科研方法创新。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也不断创新,自然科学的一些研究方法被运用于人文社会科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更要注意借鉴西方国家通用的表述方式和语意语境,阐述我们的观点,撰写学术论文。

加强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的对外传播。当前,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人文社会科学作为国家软实力的一个主要方面,其功能不仅服务本国人民,还在于对外的文化学术传播、交流与推广。我们要积极探索和改进有利于我国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走向世界的途径方法、体制机制,扩大中华文化和中国发展经验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

加强国际话语权。30年改革开放造就了“中国模式”或“北京经验”,“中国模式”是在广泛吸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创造出来的,是在中国广大民意和中国老百姓的聪明才智基础上,结合领导核心的智慧创造出来的。“中国模式”开创了不同于西方的社会制度下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途径,突破和改写了西方经典理论,创造了中国人的奇迹。但是,我们的社会科学界对“中国模式”或“北京经验”关注得很不够,研究得很不够,宣传得很不够,出现了集体失语。反观西方学者,其热心的程度和研究的深度令我们汗颜。我们再不发声,我们再“谦虚不语”,就会放弃研究的主导权,就会丧失话语权。

摘自《人民论坛》

“第一先生”的戏剧人生

他们的名字总是出现在太太名字的后面,他们的行程总是被列入太太的时间表,陪同太太出席各种社交场合是国家赋予他们的义务与责任。他们,就是女首脑背后的男人,他们被称为“第一先生”。

德国“第一先生”:

屈居第二排

“夫人外交”是国际交往中重要的一环。随着女首脑的增多,“夫人外交”中开始出现男士的面孔。两年前,八国集团峰会在柏林召开,德国媒体和民众都很感兴趣,想看看“第一先生”绍尔将如何表现。

绍尔是一位化学教授,有着德意志人传统的严谨和绅士风度,甚至有些古板。他不愿意因为太太默克尔而成为公众人物。即使默克尔的就职典礼,身为丈夫的绍尔也没有出席。德国媒体想得到他的新闻简直比登天还难,便给他起了一个雅号:“歌剧院魅影”。可是这一次,峰会就在自家门口召开,绍尔无论如何也躲不过去了,只好尽一尽地主之谊。

当太太和七国首脑共谋国际大事的时候,绍尔正陪同七位“第一夫人”游历于名胜古迹之间。虽然太太的智囊团将行程安排得万无一失,但对绍尔来说,这仍是个不小的挑战。在与“第一夫人”们交流的过程中,“万绿丛中一点红”的他时常会羞红了脸。拍照的时候,他甚至企图躲在布什夫人劳拉的背后。

不过,绍尔还是差强人意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德国媒体也终于刊发了一篇关于他的文章《女总理的丈夫首次随行》,文中戏谑地说道:“不过他不能和老婆平起平坐,只能乖乖地和夫人们坐在第二排”。

芬兰“第一先生”:

被迫结婚

曾经有一段时间,芬兰人不知道该如何称呼那个和他们的女总统生活在一起的男人阿拉亚尔维。

阿拉亚尔维和哈洛宁曾同在国会社会卫生事务委员会工作。二人在一次出访美国的过程中坠入爱河,回国后便开始同居。

十几年过去了,阿拉亚尔维仍是一名国会秘书,而哈洛宁仕途得意,成为芬兰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统。二人虽没有登记结婚,但感情依旧深厚。

可是问题接踵而来:随着哈洛宁登上总统的宝座,她开始频频出国访问或接待外宾,阿拉亚尔维常伴其左右,如何称呼他就成了一个史无前例的“政治问题”。

芬兰国内就阿拉亚尔维的“头衔”,展开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讨论。为此,总统办公厅郑重地发出一篇通告:建议称其为“丈夫”。由于他们还没有合法的婚姻关系,这一做法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芬兰电视台还进行了一次民意调查,结果显示有25%的芬兰人同意使用“丈夫”称呼,约50%的人主张称其为“生活伴侣”,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应当称其为“总统的男人”。

兹事体大。面对国人的争论和外事活动中的尴尬,哈洛宁最后选择了让步。2000年8月,两人在总统官邸举行了结婚仪式,喜结良缘。

在太太就任总统后,阿拉亚尔维辞去了国会的工作,甘当幕后工作者。有人问哈洛宁:“阿拉亚尔维的后勤保障工作做得如何?”哈洛宁的回答只有三个字:“够好了。”

乌克兰“第一先生”:

担惊受怕

如果说绍尔与阿拉亚尔维的低调是性格使然,那么乌克兰“第一先生”亚历山大的低调,则源于对妻子全身心的付出。

季莫申科的头上有着无数的光环:“天然气公主” “橙色公主” “美女总理”等。然而,让她“麻雀变凤凰”的丈夫亚历山大却鲜为人知,长时间消失在公众视外。亚历山大出身于一个高官家庭,很早就在父亲的庇护下涉足商海。一个偶然的机会,亚历山大将电话拨错到季莫申科家中,素不相识的二人竟因此定下了终身。

这桩婚事改变了季莫申科的命运。借助亚历山大家族的影响,季莫申科一路从商海杀入政坛。与她的张扬相比,亚历山大非常低调。原本纵横商海的他渐渐退居幕后,成为季莫申科生活和事业的配角。就连季莫申科当上了副总理,亚历山大也并未因此“妻贵夫荣”,反而差点惹上官司。

2000年,身为副总理的季莫申科与总统库奇马闹翻,乌克兰总检察院对她提出起诉。亚历山大也受到牵连,身陷囹圄。一年后,法院才判决拘留亚历山大非法,但执法部门仍对其继续进行刑事调查。无奈之下,亚历山大只好出走伦敦,与女儿生活在一起,长年与季莫申科两地分居。

“橙色革命”后,季莫申科如愿当上总理,随即为自己和丈夫翻了案。可“第一先生”并未返回乌克兰。直到爱女出嫁,亚历山大才悄悄重返基辅。

季莫申科曾带有歉意地说:“我的丈夫是世界上最有忍耐力的人。作为妻子,我未能尽到应有的义务,带给他平静的家庭生活。”

英国“第一先生”:

钢铁堡垒

2003年,丹尼斯·撒切尔走完了他88年的人生旅程。他去世的时候,白发苍苍的“铁娘子”撒切尔夫人始终重复着一句话:“如果没有他陪在身边,我不可能做11年首相。”

玛格丽特·撒切尔来自小市民家庭,这对于一心想往上爬的她来说是个瑕疵,甚至是一道无法逾越的障碍,而为她扫除这一障碍的就是丹尼斯。

1952年,二人在伦敦举行婚礼,这成为玛格丽特事业崛起的基础。丹尼斯不仅将她带入上流社会,而且为她在政坛打拼提供了经济保障。在英国,议员的薪水非常微薄,大多情况下只有上层富人才能从政。

从那时起,丹尼斯便亲密而谨慎地站在夫人的身后,做起了忠实的保护者。撒切尔夫人担任教育和科学大臣时,政府遭遇财政危机,她不得不取消供应8岁到12岁儿童的免费牛奶。结果,愤怒的示威者追着她,管她叫“抢牛奶的婆娘”。面对鸡蛋、西红柿和挥舞的拳头,习惯站在妻子身后的丹尼斯挺身而出。事后,丹尼斯轻描淡写地说:“因为我是她的堡垒,我是为了帮助她而存在的。”

1984年,撒切尔夫人和丹尼斯差点成为爱尔兰共和军袭击的受害者,一枚炸弹在他们入住的酒店里爆炸,所幸二人毫发无损。丹尼斯突然明白,即便自己日夜陪伴在妻子身边,仍不能保证没有人加害于她。为此,丹尼斯特意为妻子买了一块手表,告诉她:“和你在一起的每时每刻都很宝贵。”

在撒切尔夫人执政的11年里,丹尼斯从未接受过记者的采访,他温文内敛的作风,获得了英国民众的尊重。一次,一名美国人写信给丹尼斯,说自己的妻子马上要成为一名校长,该如何才能支持妻子的事业。丹尼斯幽默地说:“最好不要开口,就算被当成傻子或哑巴,也比祸从口出好!”

摘自《乐龄时尚》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