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1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政坛流行“让政治从
庙堂高阁走到田间地头”
倒塌楼房成风景的意味
何时能有一个寂寞的“单车市长”
天价培优让人忧!
文物价值该怎样认定
科学昌明令日全食政治祛魅
记者揭秘:流行网络的“音频毒品”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科学昌明令日全食政治祛魅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预报说,昨天的日全食是从1814年至2309年差不多整整500年间在中国境内全食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日全食。国务院办公厅日前下发通知,要求妥善做好应对的工作。应对什么呢?应对“由于日全食期间能见度下降、气温降低、湿度上升,会对交通运输、生产作业、通信安全、社会治安等带来一定影响,也可能在部分人群中产生迷信猜测和心理恐慌”。

科学昌明的今天,发生日全食还会引起猜测和恐慌吗?我们都知道日食就是太阳被月球或其黑影遮掩时产生的天象,全部遮住了,就是日全食。国办既然发了这么一个通知,推测起来可能一些人仍然有这样的想法,古代则基本上肯定如此。那是古人还不知道日全食发生的原理,把日食看做一种超自然现象,看做某些即将降临的灾难的先兆。因而在前人编纂的历代《会要》里,“历数”、“天文灾变”都是不可或缺的内容,这里面自然包括日食。司马迁说得最有代表性:五家(黄帝、尧舜等)、三代(夏、商、周)“分中国为十有二州,仰则观象于天,俯则法类于地。天则有日月,地则有阴阳。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天则有列宿,地则有州域”。天上和地下,完全是一一对应的,所以,要“日变修德,月变省刑,星变结和”。也正是因此,我们可以在典籍中看到大量日食发生后的帝王行为。

《史记·孝文本纪》载,汉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日有食之,文帝检讨自己说:“人主不德,布政不均,则天示之菑以戒不治。……朕下不能理育群生,上以累三光之明,其不德大矣。”很有些痛心疾首的意味。他还要求:“令至,其悉思朕之过失,及知见思之所不及,匄以启告朕。及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因各敕以职任,务省徭费以便民。”不仅罪己,还要见之于行动。

当然,日食发生的“后果”,也不完全仅是关乎皇帝。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载,元至正辛丑(1361年)四月初一,“日未没三四竿许,忽然无光,渐渐作蕉叶样。天且昏黑如夜,星斗粲然。饭顷,方复旧,天再明,星斗亦隐,又少时乃没”。这就应该是日食了,而且很可能就是日全食。陶宗仪引王隐《晋书》(非房玄龄等所撰《晋书》)曰:“日无光,臣有阴谋。”又引京房《易传》曰:“臣专刑,兹谓分威,蒙微而日不明。”矛头指向的就是大臣。揣测起来,可能是王隐、京房落笔之时心有所指,或者就是陶宗仪本人的借题发挥也说不定。

《隋唐嘉话》谈到李淳风“校新历成,奏太阳合日蚀(食)当既,于占不吉”时,唐太宗很不高兴,威胁道:“日或不蚀,卿将何以自处?”李淳风说:“有如不蚀,则臣请死之。”到了那天,太宗“候日于庭”,专门等着看。他还嘲讽地说:“吾放汝与妻子别。”李淳风说别急,没到时候罢了,结果“如言而蚀,不差毫发”。李淳风是个神神道道的人物,存世的预测奇书《推背图》就出自他和另一位术士大师袁天罡。有一回他告诉太宗:“北斗七星官化为人,明日至西市饮酒。”太宗使人候之,果然看到“有僧奇人共饮二石”;请他们来一趟,七人笑曰:“此必李淳风小儿言我也。”描述得活灵活现,若有其事。然预测日食,在古人眼里却也不是什么难事,西周时人们就已发现日食都是在朔日(初一)发生,战国时更确定了一套预测日食的公式。

据说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曾经预测出一次日全食,为了制止小亚细亚地区已历时5年的部族战争,他编造了善意的谎言:上帝对这场战争极为恼怒,将发出警告。结果当太阳果真被月球遮去时,交战双方极度恐慌,立即休战并重归于好。其实,西汉刘向、东汉王充都说过“日蚀者,月往蔽之”、“日食者,月掩之也”之类的话。当人们理解了日食的成因之后,这种肉眼所能观察到的令人震撼的天文现象被赋予任何的政治意义,应该就变得没有意义了。 田东江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