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2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郑州的民间歌谣
爱是用来珍藏的
《飘零何处归》
故乡人的怀念
2
13
乘 凉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故乡人的怀念

李金安

从郑州走出的著名美学家翟墨(原名翟宝义、翟葆艺)在他的鸿篇巨制《登高海自平》、《人类设计思潮》、《翟墨卷》问世不久,于2009年7月21日溘然辞世。英才早逝,尤其令故乡人倍加悲痛惋惜。

上世纪70年代他在郑州市委宣传部和郑州晚报工作时,因共同爱诗常在文艺部门召开的作者座谈会上见面,我俩就认识了。当时他给我的印象是特别谦虚、真诚、热情、儒雅、睿智。

现在回忆、怀念翟墨,不能不说及他的美学追求,但他的美学追求深邃博大,根据我的水平是没有资格评说的。但成名后,几乎每次出版的著作都给我寄来一册(最使我感动的是他在重病期间,今年5月7日收到他给我寄来的最后一本近500页厚的《翟墨卷》,他是为了让我及时看到此卷收入他评论我的散文诗的文章《绿韵》),平时并收到他大量的书信及谈美学的资料,所以我根据这些,出于敬仰,出于怀念,试以皮毛式地简介一下他人生、美学追求大致的轨迹。

翟墨是河南尉氏县人,1963年毕业于郑州大学中文系。1978年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美术系,师从美学家王朝闻攻读美学史论和艺术美学。翟墨这段经历宛如清平乐淡雅的旋律,似无较深的人生顿悟,也许他也没想到,当他用新思维、新手法创作出的散文诗式的美学论文,竟被当时一些学术界的陈腐观念忽视为“不入流”。

正当他发出难道真的野草闲花无人看、漂泊游子无处归的感慨时,有一家不以中心自居的《艺术世界》和上海文艺出版社,对他的美文美论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出版了他的论集并写出精辟的评论。他以感激、兴奋的心情这样赞美副主编唐宗良:“他的聪明如鸟儿出巢,从他乌溜溜的眼睛里向外飘浮。他的果断如箭儿离弦,在它飞去的刹那已定下了环数。”(《随缘韧游录》)

从此,他在另辟蹊径的美学领域里,辛勤耕耘,结出了累累硕果。他相继出版的专著有:《艺术家的美学》这是他借剖析王朝闻美学思想体系,对美学形态学的初步理论思考,是他的第一部专著。《美丑的纠缠与裂变》和《OK,永恒的艺术家》这是他对散文诗体的理论文章形态的短篇试验。两本论集是姊妹篇。《绘画美》是这种文体的长篇试验。还有以新视角、全方位阐释人体美的《当代人体艺术深索》,用情思韵律建构的《吴冠中传》。在这些实验基础上,他写出一篇很有意义的专论《审美观念变革中的美学定位》(1992年6期《文艺研究》),这是他前段试验的一次小结,也是今后研究的起点。在此文章中,他深思了五个问题:一,学科定位:美学不是“自然科学”,也不是“社会科学”,而是“人文科学”。二,形态定位:美学形态应是哲学型和艺术型的双向结合。三,本体定位:美学应以人类的生命存在为本体。四,目标定位:现实关怀与终极关怀的统一。五,思维定位:高层次的混沌有序的系统整体思维。

他的美文美论在社会上很快引起强烈的反响,除了几十家报刊发表大量专家精辟的评论外,还收到大量很有档次的读者的来信给予真挚的赞美。诸如,广州美术学院教授陈少丰说:“读《美丑的纠缠与裂变》使我惊异,以诗的语言与形式来阐发理论问题竟是如此的简洁、鲜明、深邃而又耐品味。读其他大师的大论,只觉得闪闪发光的火花,而读《美丑的纠缠与裂变》却是滔滔共流,涓涓清溪。”中央音乐学院理论教研室赵世民来信说:“您的文章一扫美学界陈腐的文风。您既有深厚的哲学功底,又有敏锐的感受力,真正做到了‘从上至下’又‘从下至上’。”

翟墨的美文美论有三点特别令人惊异令人钦佩:

一是,他原本是一位诗人,他曾出过质朴、优美的诗集。但没想到他的美学论文集,在编排上、结构上,也能体现出诗歌的韵律美。

二是,他的创新精神特别突出。他说:“雪原上第一排脚印最容易引人跟随,作为后人的我们往往成为前人脚印的循迹者。然而,创造的价值不在‘循迹’而在‘生迹’。”

三是,他涉猎的美学领域相当广阔,美学知识相当渊博。美术、音乐、摄影、人体、诗文、典籍、科学、设计、自然、历史、生物等美学领域无所不包无所不论。

翟墨原创理论成果有“全息文明模式”、“大一美学体系”、“创悠设计理念”、“四分思辨方法”等。他笔耕不辍,共出版个人著作18部,发表论评近千篇,主编著作10种80余部。曾参加国家重点项目《中国大百科全书病态卷》、《中华艺术通史》撰稿,担任国家项目《人类设计思潮》主编,《全球文明》、《美术观察》副主编。其著作多次获诸如世界文化名人成就奖、全国优秀艺术图书奖、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等奖项。

多么博学,多么圣洁的美学家,竟过早地离开了这个洋溢着无限美的世界。

他的美学精神将万古流芳!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