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2版:郑 风 上一版3
《复活夜》
古代人年龄的代称
背 河 人
谁来填补大师的空缺
鹰之死
秋韵(国画)
云卷云舒(摄影)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谁来填补大师的空缺

陈鲁民

近日,随着季羡林、任继愈两位文化大师的驾鹤西去,一个愈发突出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大师凋零,泰斗远逝,谁来填补大师留下的空缺?

时代需要大师,文化呼唤大师,因为大师是一个时代的标志,大师是一种文化的高峰。文化大师有什么标准?即以刚去世的两位大师为例,大师是一言九鼎的学术权威,大师是学富五车的学界泰斗,大师是著作等身的文化巨擘,大师是一呼百应的领军人物,具备这几条标准,方可戴上文化大师的桂冠。倘若按图索骥,我们现在还有这样的大师吗?即便有,恐怕也如凤毛麟角,而且还可能是颇有争议、并非大家一致公认的。

没有文化大师,评选、任命几个不就行了?就像如今每年都在频繁地评选各种各样的荣誉头衔那样。然而,文化大师毕竟不是像超女那样票选出来的,多花钱拉票就能弄个大师干干;也不是像政府官位,无论谁退下来都有人接班,而且是争着接班。文化大师却不能这样产生,大师标准也不会降低,宁缺毋滥,不够那个条件,没有那个水平,谁评的也没用,谁封的都不作数。当然,文化大师也不是完人,不必求全责备,但起码的两条是道德、文章都要站得住脚,无懈可击,一方面在学术上要有独特建树,自成体系,影响巨大,这可不是东拼西凑、糨糊加剪刀所能奏效的,也不是光在学生、助手成果上署名,到处挂名当主编所能立得住的;另一方面,在道德上要高风亮节,光明磊落,没有操守上的明显瑕疵,具有强大的人格魅力。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本来,一个时代应该有一个时代的大师,但说实话,我们近年来一直是在靠几个垂暮之年的文化大师在支撑门户,而他们也在一个个无可奈何地离去,这是他们的荣幸,却是我们的悲哀。想当年,章太炎、王国维、陈寅恪、鲁迅等被公认为文化大师时,也不过才四五十岁年纪,可今日,放眼望去,这个岁数的学人似乎还在寻寻觅觅,懵懵懂懂,没有一个大师浮出水面,居然还得靠那硕果仅存的几位老先生在高举帅旗,勉为其难。这似乎说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规律在我们这一代文化人身上有些“失灵”了,长江后浪推前浪的趋势也有点难以为继了。扪心自问,我们应该愧对这样一个应该出大师也可以出大师的年代。

季羡林老在谈到自己的成功经验时说:一个人要有所成就,一要靠才能,二要靠勤奋,三要靠机遇。胡适先生也深有体会地说:古今中外那些文化巨匠,无一不是极聪明的又极肯下工夫者。这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一个成功者必须要这样努力才能心想事成,一个文化大师也必须这样打造才能立足于世。平心而论,我们现在有才能的、极聪明的人很多,丝毫不比季羡林、任继愈们逊色,机遇也只会比他们多而不会少,所差的主要是坚韧持久的勤奋精神,不愿花大量时间在学术研究上,总想找终南捷径;不肯下大工夫去积累攻关,老是幻想天上掉馅饼;所以,他们不仅成就功业难望大师之项背,学术造诣也远不及前辈大师。

文化需要传承,学术需要兴盛,作为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一种文化的显著坐标,文化大师不可或缺。眼下,一个个大师远逝留下的真空,使我们愈发感到他们的重要,也愈发希望新一代大师能尽快接班上任。因而,那些希望自己成为大师的、被人看好有大师潜质的文化精英们,请再加把油,更勤奋,更刻苦,前进的速度再快一些。时不我待,我们望大师已如久旱而望甘霖,有些望眼欲穿了。

大师凋零,谁来接班?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