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1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删除那些影响了
我们生活的罪名
公选乡长多官二代症结在哪儿
漫画:行人安全再保护
不怪学费太高,只怨我们太穷?
学术超男时代的大师饥渴症
“炒楼花”透视:利益之手催开诱惑之花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学术超男时代的大师饥渴症

8月24日,中山大学传出消息,今秋新创立博雅学院只为精心打造“大学问家”。据悉,中山大学从8000学生中精选30人,整整4年只学习古汉语、古希腊语、拉丁语、中国文明、西方文明等课程,学生不属于任何院系且没有专业。(8月25日《京华时报》)

当季羡林先生、任继愈先生两位大师携手并肩驾鹤西去之后,才发现我们已经踏入了“无大师、有超男”的时代。面对这种局面,学术界和高校在教育模式上进行一些“破冰”式的改革、着手培养新型大学人才,其主观诉求自然可以理解。一个对大师“饥渴”的年代,培养“大学问家”之说也当然能迎合许多人的浮躁心理。

但是,在看了博雅学院的教育方式及课程设置,并联系到中山大学特殊的历史背景之后,笔者不由得笑了:一个曾经拥有中国最负盛名学者(陈寅恪先生)的大学,怎么可以弄出“批量发售”“大学问家”这样的笑话来?

陈寅恪所居小楼下有一条白色的小路,现在中山大学师生都称其为“陈寅恪小道”。晚年的陈先生基本双目失明,众多听课的学生和教授都通过这条小路来到陈先生家里,来汲取大师的精华。但是,事后我们才发现,从“陈寅恪小道”里走出来的学者几乎没有能成为大师的。原因在于,他们只抱着陈先生这棵老树不放,而忘记了自己的求学和探索之路,更忘记了陈先生学问之大的原因在于“看书看到失明”——成为大学问家哪有什么“抄小路”可言?

看罢中山大学博雅学院的课程表,笔者认为,这完全背离了一种求学之道:所谓硕士,其学、其果绝非硕大无朋;所谓博士,其学、其果也绝非博古通今,硕士、博士只需要在三四年的时间里完成一个课题或论文的写作即可,所以,这两种学历,名为硕博,实为越来越专。“大学问家”不见得有“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学识,只需要“术业有专攻”即可,这种“以小见大”,以突破口带动整体知识量的提升的方式也是当下国际最为流行的。

而按照博雅学院的设计,他们显然不满足于“术业有专攻”的大师,而是向传说中“全才”陈寅恪先生迈进。殊不知,这又完全偏离了陈先生的求学之路。陈先生一生只有高中学历,在欧洲游学十数载未能拿到一张文凭,就是不愿意在课程表的框架下成长,这也正是他一生掌握二十余种语言、成为真正大师和“教授的教授”的真正原因。

更何况,按照陈先生选学生的标准,无“自由之思想”的人不能收留,其原因在于,“大学问家”首先要具备一种潜质,一种自由思想的天赋,而不能为了学贯中西而学贯中西,为了博古通今而博古通今……

记得梁濑溟先生曾经将学界人分为“问题中人”和“学术中人”,其区别在于前者以发现问题为主,后者以知识型积累为主。但是,真正的“大学问家 ”必须是二者的合而为一,即有“自由之思想”发现并提出问题,更应该以博学之识解决问题。可以看到,这样的标准是何其高——“大学问家”虽然与教育体制有关,但是它同样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更不应该如搞“大跃进”般“批量发售”! 王传涛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