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1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国企巨额利润 国人分享几何
警惕X二代的马太效应
花20万找工作
凸显就业腐败
买超小户型并非消费偏好
探访国内首家服刑人员子女爱童园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打印】  
探访国内首家服刑人员子女爱童园
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尴尬给服刑人员子女一个温暖的家 服刑人员子女之现状
国际友人和爱童园的孩子们一起参加开园仪式
开心的孩子们在一起愉快交流
甜蜜的吻给最亲爱的母亲

本报记者 李明德 实习生 李 青 文/图

核心提示

社会上存在着这样一个特殊群体——服刑人员子女。近年来,在有关人士关注、呼吁下,“晨露国际郑州爱童园”在2009年4月份建成并于六一儿童节正式投入使用。国内唯一的爱童园的投入使用,使那些正在服刑人员的子女有了新家。

如今,几个月过去了,这些孩子在新家生活的怎么样?给他们的父母又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呢?近日,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尴尬

家是一个温暖的港湾。

可是,有一部分人却无法体会到家的温暖,他们是一群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服刑人员子女。

这是一群无人抚养和无人教育的孩子,他们流浪在社会每个角落,有的靠拾破烂填饱肚子,有的沿街乞讨,有的被亲属像皮球一样踢来踢去,还有的已染上偷盗、抢劫等恶习,更有甚者是被某些人控制,成为他们赚钱的工具。

据有关部门2008年统计,全国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人数已超过70万。近年来,随着犯罪率和吸毒贩毒案件的上升,同样,罪犯和吸贩毒人员无人抚养的未成年子女流浪社会的比率也随之增加。这些孩子即使有亲属代养,也有很大一部分儿童失学,并因父母造成阴影的同时受着社会的排斥。犯罪人员不但给自身和社会造成严重危害,而且也让自己的子女饱尝了不该有的痛苦和磨难。

给服刑人员子女一个温暖的家

就在服刑的父母失望、无助时,“晨露国际郑州爱童园”诞生了。这也许是给予他们心灵最好的安慰。

2009年6月1日,国内第一个为无人照料、陷入困境的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提供救助服务的园内小家庭照料项目正式开园。郑州市市长赵建才与晨露国际总干事科恩先生一起为爱童园揭牌。比利时、西班牙、卢森堡、荷兰、英国驻华大使馆五国驻华大使及部分国际友人和捐助者受邀参加揭牌。

赵建才市长希望晨露国际郑州爱童园能够突出特色,以儿童为本,为了儿童,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以一流的成绩,为郑州的民政事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为儿童造福未来!

据了解,爱童园一期工程建筑面积650平方米,其中有一个篮球场和1500平方米的草坪,分为4个家庭,设有心理辅导室、理疗室、厨房、储藏室、活动室和儿童生活空间等。各种设施配备齐全,每个小家庭有两名辅导员和8名儿童,每一个生活在这里的儿童,不仅可以得到饮食、住宿、衣物、交通、教育、医疗、心理支持以及辅导员24小时的生活照料服务,而且爱童园将安排每一位适龄儿童进入公立学校学习。首批12名符合条件的孩子已经进园开始了他们的“幸福生活”。

孩子是服刑人员的希望

2009年8月20日,记者随同晨露爱童园的两名小女孩——王丹和董利利(均为化名),看望她们正在郑州市女子监狱服刑的妈妈。这一天对她们母女们来说是盼望已久的一天。

年仅6岁的王丹刚一见到妈妈就哭了起来,妈妈抱起孩子放声大哭,据王丹的妈妈介绍:“他们老家在平顶山,孩子是她活下来唯一的希望。一年没见到孩子了,非常想念孩子,孩子还小怕受委屈,这次来看我,孩子比以前懂事了很多,知道体贴我了。而且,政府这么关心、教育孩子。这些对我来说是最大的欣慰。感谢政府对孩子的照顾,现在没什么顾虑了,感谢关心孩子的人。我会听领导的安排,好好改造的。”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和王丹有着同样遭遇的董利利,老家是驻马店的,今年11岁的她看上去非常懂事。

董利利看到妈妈扑到怀里,哭着说:“妈妈我想你,你过得还好吗?”孩子的妈妈感动得哭了起来,内心既难过又高兴,难过的是对不起孩子,高兴的是孩子真的长大懂事了。记者看到这一幕感动得眼泪不停地在打转。

董利利的母亲说:“我服刑已经有两年了,有半年没见到孩子了,见到孩子这么懂事我很放心,感谢领导给我们母女见面的机会。”

谈到这里,董利利母亲回忆起以前的事,她告诉记者:“我们文化程度低,对孩子的学习从未辅导过。但是,孩子每次考试成绩都是班级前几名,这取决于孩子每天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做作业,把作业做完才去玩。其实,在这服刑的日子里,我最担心的就是孩子的生活。她爷爷、奶奶年龄大了,没能力照顾孩子。孩子这么小,衣、食、住、行怎么办?后来听说晨露国际郑州爱童园(由郑州市救助保护流浪儿童中心和国际公益性组织——晨露国际联合创建),专门收养无人照料的、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并为孩子们提供家庭式救助。于是我就把孩子放在了那里。开始我还不放心,怕伤害孩子,听说是公益机构后才同意把孩子带到这里学习。服刑期间我和孩子第一次见面时,孩子真的变了很多,很懂事,还学会关心人了。就在刚刚吃饭时,我女儿还告诉我一个小秘密:‘我要好好学习,我的理想是当一个律师,帮助很多很多的人,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说这话时,董利利母亲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董利利还给母亲写了一封信,她高兴地给记者念了起来:“妈妈,叔叔、阿姨他们对我非常好,妈妈我不知道爸爸服刑的怎么样,他今年是不是该出来了,妈妈我再过几天就要开学了,我一定好好学习,不会辜负家人对我的期望,我会照顾好自己的,妈妈我已经长大了,在生活上我会自理了,妈妈我希望你快快乐乐的,不要像以前那样了,不要活在过去,以前的事不要放在心上。妈妈过年我真的很想回家,我想回家过年。妈妈你要高兴,不要愁眉苦脸的。妈妈,老师还教我们英语了,我说给你听听……”听完信董利利母亲已泪流满面。她感激地说:“感谢所有帮助孩子的人,我没有什么报答你们,就用我行动来证明。”

郑州市女子监狱纪检检察员王金芬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王丹和董利利母亲受教育有限,加上又都在服刑,没有给孩子更多的爱,内心觉得对不住孩子。其实,孩子是她们在这里服刑的希望,记得刚服刑时董利利母亲显得很迷茫,不愿意和别人交流,非常忧虑。后来,看到孩子这么懂事又学到了这么多知识很满意,在改造上非常积极,生活上还主动帮助别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那些不听指挥的服刑人员。”

服刑人员子女之现状

据救助站相关人员介绍,家庭原本经济收入较低,父母服刑后更是雪上加霜。家庭困难使许多孩子的生活、学习需要得不到满足,有的甚至生存条件都受到威胁。孩子处在支离破碎的家庭中,无法集中精力学习。加上这些家庭对其学习缺乏关注,最终使其失去学习热情和进取心。另外,父母与子女间沟通不足,导致子女怀疑、漠视和仇视父母、甚至危害他人乃至社会。不少子女对服刑的父母抱着不想、无所谓、怨恨的态度。而父母走进监狱,也给孩子的成长造成了负面影响。

司法部调研的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年底,在监狱服刑的200万名在押犯中,有未成年子女的占40%左右,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70多万人。据对服刑人员的调研,45.9%的服刑人员表示,其未成年子女的生活状况没有保障(居住地在农村的服刑人员中此比例为52.8%)。

调查显示,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中3%在社会上流浪、乞讨,约1.2%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有违法犯罪记录。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类孩子辍学现象严重,受教育权得不到保障。被调查的服刑人员中,其未成年子女在父母入狱后辍学的为82.43%。曾受到过社会救助的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仅占总数的5.2%,而全国目前大约有近6万个服刑人员家庭的未成年子女的监护权,存在着事实上的丧失或者缺损,他们的生活状况、教育状况均得不到保障。

有关人士认为:“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生活和教育问题尚未引起广泛关注,还存在着事实上的法律和管理空白,现行法律法规中对父母服刑期间无人照管的未成年子女,没有明确规定相关的监护办法、程序、监护主体及其责任。如2006年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对孤儿、无法查明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以及其他生活无着落的未成年人,由民政部门设立的儿童福利机构收留抚养。如果服刑人员子女算是“其他生活无着的未成年人”的话,那么就应当由民政部门设立的儿童福利机构收留抚养,但实际上这些孩子并没有进入儿童福利机构,而且有很多孩子无人管教,流浪街头。”我国在未成年人保护和救助领域的制度、法律方面仍然存在一些疏漏,亟须进一步完善。

相关专家提出:“确立政府管理为主,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的原则。对没有监护人的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明确责任主体是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户籍所在地地方政府。同时,以流入地政府为辅;加强部门配合,明确责任主体是民政部门,其他部门配合;以政府管理为主,鼓励民间机构共同参与解决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救助、就学问题。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弥补法律法规空白。”

教育专家呼吁,父母一方或双方服刑导致家庭破裂,增加了其子女的精神负担,影响其健康成长。针对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父母犯罪,孩子无辜,他们也应有幸福的童年,社会给予这些孩子家的同时还要给予更多的关爱,并且在适当时间,父母应用适当方式与孩子联系、沟通,用亲身经历作为反面教材,教孩子正直、诚实,懂得做人的道理。对家庭困难者,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减收或者免收学杂费等,相关部门也应当设立专门的基金,用作对服刑子女的资助。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