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6版:区街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社区寻找“共和国功臣”
邻居重病
居民募捐
唯愿琴音久流传
管城特色精品街人气日旺
补贴社工专业人才
5000干部清洁市容
排查整治校舍安全
亲情工作服务企业
整治环境扮靓“窗口”
危难之中显身手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唯愿琴音久流传

本报记者 郑 磊 文/图

作为渊源最为久远的一种乐器,古琴有3000年以上历史;然而,几年前省内会弹古琴的尚不足10人……作为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制作技艺”的传承人,李一帆通过古琴的制作、演奏,唯愿“此音不绝有传人”。昨日,记者慕名采访了郑州古琴协会会长李一帆。

上午10时许,黄河博物馆后院内,清悦的琴音穿透森郁的松柏,给人以心灵的震撼,李一帆的工作室就在这儿。端坐琴前,李一帆轻抚慢挑,将古琴或清越或绵长地尽情展现,琴音泠泠,听者深陷其韵不能自拔。弹奏间隙,李一帆和记者聊了起来:河南如今会弹古琴的不过200余人,会做琴的屈指可数,两者兼精的在郑州仅李一帆一人。

谈起与古琴的渊源,李一帆打开了话匣子:9年前,李一帆还在省博物院担任古琴演奏员,痴迷古琴的他跑遍郑州大小书店,还先后到天津、西安等地拜师学艺。当时他工资也就400多元,而在北京听一堂课就得200多元,饿了就在路边啃馒头…… 

李一帆说,历史上弹琴之人往往自己斫琴。记者在他的工作室看到,墙上挂着各式各样的古琴,这都是他精心制作的。“做琴不光是个体力活,一把琴做下来得两年时间,比学琴更考验耐心。”据介绍,做琴最好的材料是有年头的桐木、杉木,可遇不可求,为此,他经常奔波于旧货市场以求良材。如今,李一帆已斫琴百张,在省内外颇有名气。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古琴为人类非物质遗产;2008年,“古琴制作”被我市列进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今年4月份,李一帆和省会古琴爱好者成立了古琴协会,教市民学弹古琴,不仅如此,他还多方联系,让古琴艺术走进中小学校,义务为孩子们演奏、辅导,传播古琴艺术。

“唯愿‘此音不绝有传人’。”这正是李一帆的心愿。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