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1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三个“六十年”
勇于迎接挑战
那些浸润在家国情怀中的爱国观
既是危害,也是未来之危局
“标题党”流行,文化失落还是创意无限?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既是危害,也是未来之危局

由于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本土形成了形态缤纷、风情各异的古城和古村落文化。但近年来,一些地方为了经济效益,大肆开发这些古城和古村落搞旅游。对此,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日前批评说,当今古城和古村落的旅游已构成对其文化的破坏。

河南作家段荃法写过一篇小说《鸟虫玉印》,故事讲得耐人寻味。农村老汉老碾盘在地里锄草,捡到一颗玉印,印纽上还有个小窟窿眼儿,只可惜锄头碰掉两个小角。县文化馆工作人员老邵听闻,找老碾盘要来看,看后不禁一阵惊奇,果然是件珍贵的汉代文物。上面的字是鸟虫书体篆刻,书体屈曲,笔画中有鸟虫或鱼虫状。老邵想收购,老碾盘算计着要卖高价钱,便自作聪明,将玉印的原字磨掉,请人新刻了几个字。而老邵一看这改了形态的玉印,一言不发,拿起钱,扭头就走了。

老碾盘当然不知道什么是文物价值,什么叫建设性破坏,他只是为了一点儿蝇头小利直接毁坏了文物。此一事之所以引人忧思,是老碾盘身上所折射的国民性格,与那些对旅游环境进行建设性破坏的官员,如出一辙;老碾盘式的愚顽、愚昧,也正是一些官员身上所具备的所持有的。

古城和古村落既是一种文物资源,也是本土人们的精神资源。所有人的生活都是特定的历史,古城和古村落的一街一巷、一砖一瓦亦构成记忆中的历史。建设性破坏的本质是对人文价值的漠视,对文物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毁灭。建设性破坏不仅破坏地理环境,甚至于还破坏历史文化的细部环境。那些假古董,那些对本真文物粗暴的砍削、添加,使得历史的细节失实,并造成结构性的失真。

建设性破坏带来的每一桩人文灾害,都有一个杀鸡取卵、引鸠止渴的结局,都意味着本土的历史与文化环境愈加不伦不类。哲人说:价值在每种文化中只是稍有差异。但是,这句话在本土一些地方对古城和古村落的开发中并不适用,价值在此时此地被人为地拉大了差异。建设性破坏,破坏性建设,使原有的文化生态彻底失去了平衡。地方官员对人文价值缺乏敬畏感,对历史记忆随意斩断,施行大拆大建、推倒重来式的开发方式,变异了文明的空间格局,将历史文化逼到了失去延续性的窘境。

建设性破坏,破坏性建设,是利益驱动所致,开发商的利益与一些官员的利益构成同一,因而形成共谋。这是当下被明确了的经验,这也制造出了新的历史现象。他们共同破坏了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侵掠如火,危害的是公众的利益。他们的行为既造成一时之危害,也对长远的文明进程、文明结构展带来不可逆转的危局。 今 语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