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3版:专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为百年名院快速发展选好路奠好基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打印】  
为百年名院快速发展选好路奠好基
——访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王志余
王志余院长到社区进行健康知识讲座
院长到十八里河镇卫生院征求意见
院长王志余到长期卧床不起的老人家中随访
院长为患者检查
王志余院长到社区进行义诊

本报记者 徐虹 通讯员 陈锦屏

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已走过104年的风雨路程,特别是近6年来,它在改革和发展的道路上选准了方向,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未来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截至2008年底,医院的总资产由2003年的1.18亿元上升到1.81亿元,增长53.38%;门诊工作量比2003年增长近4倍,住院病人比2003年增长3倍,床位增加了2.2倍。院长王志余动情坚定地说:“郑州市三院近几年的实践证明,没有科学发展观做指导,就没有三院的和谐进步,更谈不上跨越式发展。”

明确医院定位

确立“大专科,小综合”的发展思路

王院长介绍:“医院要加快现代化建设进程,必须有自己的特色,没有特色,医院就缺乏竞争力。”为创建优秀品牌,王志余在上任伊始就为市三院确定了发展“大专科、小综合”的目标,建成了泌尿、血液、神经内科、肿瘤、耳鼻喉等一批重点专科。

泌尿外科 1981年,泌尿外科在全省首家开展肾移植手术,已实施肾移植手术1500多例,历经28年肾移植手术的锻炼,技术更加成熟,移植后的病人最长成活25年,五年以上成活率达82%以上。该科被评为河南省特色专科和郑州市重点专科。

器官移植术后的排异问题是困扰国际学术界的难题,为抗排异,患者必须终身服用环孢素等免疫抑制剂,这些药不但价格昂贵,而且易对肝、肾造成损伤。为解决这一问题,1998年,他们承担了郑州市卫生系统首项重大科研项目——《肾、造血干细胞联合移植诱导免疫耐受的临床研究》,这一项目同时被定为“省创新人才工程”。它不仅适用于肾脏移植,还适用于其它脏器移植,既节省医疗费用,又大大减轻了免疫药物的副作用。

在泌尿外科发展的基础上,肾内科也得到了发展。2003年,肾内科在河南省最早开展肾囊内注射治疗各类肾病,此种方法是将药物注射进肾囊内,减少药物的肾外分布,达到了肾脏局部疾病治疗的目的,又不会出现血糖增高、感染、骨质疏松、高血压、股骨头坏死等一系列副作用。如今,数千例经过治疗的病人,已获得很好疗效。同时,开展了免疫吸附治疗风湿免疫病、肾脏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糖尿病及中毒等疾病,疗效显著。

血液科 1985年,血液科在我国第三家成功开展“异基因骨髓移植治疗白血病的研究”。1988年,在全国首创“双次自体骨髓移植术”,经过双次自体移植的病人有些已结婚生子,有的考上了大学和研究生,许多病人恢复了正常生活和工作。1997年又将造血干细胞移植(骨髓移植)技术应用于治疗恶性肿瘤。1998年,将造血干细胞技术应用于治疗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使许多重症病人获得新生。

血液科被郑州市卫生局命名为“郑州市重点专科”。 1997年成为国家造血干细胞应用学组首批委员单位。20多年来,已成为血液病综合治疗中心和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在国内血液病研治方面占据着重要的学术地位。血液科设有先进的造血干细胞移植病房,建有郑州市器官移植重点实验室,培养和引进了一批优秀人才,开展造血干细胞移植数千例,

神经内科 被定为郑州市临床医学重点专科。在脑血管意外、帕金森氏病、老年痴呆等病症的治疗、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成功建立了脑梗塞绿色通道,积极有效地进行超早期脑梗塞溶栓治疗,开展颈交感神经封闭术治疗脑梗塞。对多发性硬化、重症肌无力、格林-巴利综合征等神经免疫性疾病,积累了一套有效的治疗方法。

在脑出血诊治中,开展了微创脑血肿清除术,同时,成功地解决了精确定位的难题。

开展亚低温疗法抢救脑干出血病人,为成功抢救此类危重病人开创了先例。

肿瘤防治中心 是郑州市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肿瘤专科。1983年,郑州市肿瘤研究所在该院挂牌成立,1994年,被批准为郑州市肿瘤重点专科,设有肿瘤外科、肿瘤内科、放疗科,成为集手术、化疗、放疗和介入治疗为一体的肿瘤治疗中心。

肿瘤外科开展头颈、胸腔、消化、妇科等全身各部位肿瘤手术,近年,随着新项目、新技术的应用、手术方式的改进,使手术切口及创伤显著减小,并发症及死亡率明显降低。

肿瘤内科采用化疗、热疗、生物治疗、中医治疗、微创介入治疗、内粒子植入治疗、分子靶向治疗等手段治疗肿瘤,规范合理的个体化治疗,为众多患者创造了有利的生存条件,提高了生活质量。

肿瘤放射治疗中心引进先进水平的电子直线加速器、全身肿瘤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系统(全X刀)、细胞图像分析系统、后装治疗机、伽玛射线适形等整套仪器,开展精确定位、精确计划、精确治疗。

耳鼻喉科 郑州市重点专科。拥有鼻内窥镜手术全套设备、纤维咽喉镜、18导鼾症监测仪等先进的诊疗设备。

在鼾症治疗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实施的“悬雍垂腭咽成形+下咽扩大术”,对传统的术式进行了改良和创新,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生理功能,病人痛苦小、恢复快,不需全身麻醉。

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项目多、范围广,开展鼻内窥镜下脑垂体肿瘤摘除术,脑脊液鼻漏修补术,鼻窦炎、鼻息肉手术,鼻窦肿瘤切除、儿童腺样体切除等手术。

开展先天性小耳畸形再造手术,使再造耳廓逼真,生理功能好,费用仅需国内同类医院的1/3。

加强内涵建设

从抓诊疗技术规范入手

王志余说:“抓医院管理,医疗质量管理是永恒的主题。提高医疗质量,必须重视基本功训练。有些年轻医生养成了很不好的习惯,接诊病人后,不能首先为病人做认真细致的体格检查,而是先开上一大堆检查单,靠机器诊病,这对医生的发展没有好处,对医院整体医疗水平的提高也没有好处。”

制定常见病诊疗规范 早在2003年,医院就制定了近500个病种的临床诊疗规范,对每一种疾病的检查、诊断、治疗都规范了科学的方法,今年又在各个病区推行临床路径,使医疗行为严格按照“规范动作”进行。这样,不仅可避免差错、事故发生,提高病人的治愈率和生活质量,同时也避免了重复检查和重复收费,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

培养医务人员的思考和动手能力 培养临床医生,就要锻炼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不仅善于思考,还要长于动手。王院长讲了“一个小图钉解决定位大难题”的例子:

治疗脑出血,目前常采用微创脑血肿清除术,它具有简便、创伤小、安全、疗效好等优点。但是,在临床操作中,常遇到精确定位的难题。在定位时,多采用CT片计算法,由于头位CT容易出现操作误差,所以影响定位的精确度,穿刺针易钻偏,血肿抽吸不完全,甚至探测不到血肿 ,使手术失败。一些医院采用十几万元的立体定向仪定位,再经过复杂的计算,花费大,时间长。

该院神经内科医生经过反复摸索,把复杂的定位简单化了,他们依据CT找到大致穿刺点,用一图钉确定,再做一次CT,根据图钉投影,就可以精确定位二次穿刺点,称为“二次定位法”。

实施二次定位法的优点:一是定位准确;二是避免移动病人。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应尽量保持安静,不要搬动,采用二次定位法,可在监护室床头定位操作,不必移动病人;三是制作简便经济,普通图钉随手可得,操作方便,也为病人减少了一多半费用。实践证明,应用二次定位法清除颅内血肿,不仅提高了治疗效率,为抢救患者争取了时间,并发症少,并且也适用于硬膜外、硬膜下血肿微创手术。

为满足人民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近几年来,医院的设施、床位、医疗设备大幅度增加,逐步实现了向大型医院跨越,服务能力和综合实力得到提升。

没盖一座房 床位增加2.2倍 随着病人住院量的迅增,原有的床位已远远不够用,医院在没有盖一座房的情况下,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间(包括行政办公楼搬迁,病理科、实验室等科室用房调整等),增加了400多张病床,使现有床位数达到800多张。同时,在不影响收治病人的情况下,装修了病房,整洁、舒适的病房改善了住院环境,为病人提供了一个温馨的治疗场所。

近几年,医院购置了一大批先进的医疗设备,仅2008年,一次就购入25台大型设备。

该院肿瘤放疗设备是郑州市最全、数量最多的,伽马射线适形治疗机、超声聚焦刀、钴60后装治疗机、直线加速器、CT模拟定位系统、三维放射治疗计划系统、热疗机等整套肿瘤放射治疗设备配套使用,实现了“精确定位,精确计划,精确治疗”的“三精原则”。并在省内率先引进氩氦刀,利用微创治疗全身各种实体肿瘤,如肝癌、肺癌、前列腺癌、肾癌、胰腺癌、胶质瘤等。

王院长说:“引进医疗设备,我们的主导思想是早走一步,比如,我们在郑州地区最早引进了钬激光、ECT、胶囊内镜等,既为病人提供了先进的诊疗手段,又扩大了市场需求。”

重视人才队伍建设 近年来,医院培养和引进了一批高素质人才,为医院建设增添了活力。先后引进正高职称人员4人,副高职称16人,博士5人,硕士44人,引进人员中,9人担任科主任。同时选拔一批优秀人员送国外、国内进行高端培训。

拆除医院围墙

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

医院植根于群众之中 王院长谈到:“医院要与群众贴得更近,才能提供满意、称心的服务。所以,医院要拆除那道无形的围墙,办到老百姓家门口。”近些年来,该院将下乡和社区义诊作为一项制度长期坚持下来,形成了规范化、经常化、制度化。为搞好义诊服务,医院增设了健康服务车,成立两支健康小分队,每周两次到农村义诊,使偏远地区的农民得到了高档次服务。同时还组织医护人员到社区、工厂、学校义诊,送医送药上门。

农民在大医院看病也能直接报销 2005年,当新农合医疗刚刚在农村实施的时候,王志余就瞄准了这块广阔的市场。为给农民在城市大医院看病提供便利条件,郑州市三院与新郑市新农合机构在全省率先实行联网,使参合农民在市三院住院也能直补了。同时,铁路医保与区医保也与该院实行了联网,为更多人就医提供了方便,目前这一方法在郑州市全面推广应用。

为困难群体提供慈善服务 2008年,郑州市三院又多了一个名称——“河南省第一慈善医院”,在各级慈善机构的支持下,为困难群众提供免费和优惠服务。

2006年7月,郑州市三院被中华慈善总会批准为“微笑列车”定点医院,至今,已为3000多名唇、腭裂病人实施了免费手术,由此改善了众多患者的命运。

2007年5月,郑州市政府在全市开展“曙光行动”,市三院被指定为“郑州市争创白内障无障碍市”定点医院。二年多来,已为3000余名白内障病人实施了手术。

今年8月,该院首批被中华慈善总会定为“健行天下——股骨头坏死患者医疗援助项目治疗中心”,到该院就诊的病人可享受多种优惠,其中50名极度贫困的患者享受半年免费专供药品救助,低保患者给予减免专供药品费用的三分之二,需人工关节置换者,给予优惠50%。

王院长说,股骨头坏死被称为“不死的癌症”,众多中老年人因此丧失劳动与生活能力。这一项目实施以来,深受患者的欢迎,如今,医院已为十多名病人置换了股骨头,众多患者得到正规药物治疗。

加强医德医风建设 实现“二高二低” 在医疗服务方面,医院从群众最关心的医疗收费入手,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坚持合理收费,从而出现了“二高二低”现象,即门诊、住院病人费用降低,抗菌药物使用比例降低;工作效率提高,门诊和住院病人数量增高的现象。

出现“二高二低”的原因,是因为医院从制度上规范了医生的行为,医院对原有的分配方式进行了改革,坚持医院的公益职能。新的分配方式是将薪酬管理与绩效管理紧密联系,不与经济收入直接挂钩,取消开单提成和医务人员奖金分配与所在科室收入直接挂钩的分配方法,突出了工作效率、工作质量、经济运行、医德医风几个方面。把工作业绩、质量和考核紧密挂钩,向业绩优、贡献大、效率高、风险大和以社会效益为主的岗位倾斜,建立重技术、重实效、重贡献的分配机制。

通过绩效考核的实施,遏制了医院和医务人员的“趋利”倾向,体现了医院的公益属性,较好地实现了严格依法收费。

通过众多便民、利民措施实施,郑州市三院成为周边群众心目中的品牌,连续五年,该院均获得“河南省医院行风建设先进单位”和“廉医、诚信、为民、和谐医院”称号。

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

开辟新的医疗市场

对于医院今后的发展,王院长想得更远。 随着郑州市城区规模扩大,人口增多,一个新的问题呈现在三院面前:由于该院处于繁华的商业区,常住人口越来越少,交通不便,道路拥挤;加上周边医院汇集,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愈发突出,而医院要进一步发展,必需突出重围,开辟出一片新天地。王院长瞄准了有着良好发展势头的惠济区,这里是新兴城区,人口逐渐增多,群众医疗需求越来越大,但这里没有一家大型综合医院。市三院的迁入正是审时度势,不仅解决了当地群众的就医难题,医院的发展也有了更大的空间。目前市三院整体迁建北区项目,已得到惠济区、省、市卫生行政部门同意和批准。

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开辟新的医疗市场,才是医院发展的硬道理。只有树立科学发展观,不断开拓进取,百年老院才能拥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