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永东
在11月6日召开的河南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动员暨“红旗渠精神杯”竞赛表彰会议上,我市再获殊荣,连续第十次捧得我省农田水利工作最高荣誉——“红旗渠精神杯”。
一串串数字见证了我市农田水利建设取得的成绩。截至目前,全市共实现有效灌溉面积282.6万亩,节水灌溉面积162万亩,旱涝保收田面积249.2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642平方公里,建设集雨水窖5万个。
而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在一个条件并不优越的基础上进行的。
郑州市地跨黄淮两大流域,总面积7446.2平方公里,全市有大小河流124条,中小型水库153座,万亩以上灌区22处,但是,全市山丘区面积占全市土地面积的60%以上,平均年降水量635.6毫米,是一个水源性和水质性缺水并存的地区。
面对不利不气馁。郑州市因地制宜,发挥各地优势,分头推进。下辖的中牟县,北临黄河,土地总面积1416.6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总人口68万人。依靠临近黄河优势,大力发展引黄灌溉。截至2008年年底,全县有效灌溉面积达86.75万亩,旱涝保收田面积达82.16万亩,节水灌溉面积达45.54万亩,分别占耕地总面积92万亩的93.82%、88.85%和49.25%,基本实现了涝能排、旱能浇的灌排体系。
其他县市,如新密、登封等也都根据各自情况,打机井、修渠道、建集雨水窖,农田水利建设取得喜人成绩,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
开源之外,也要节流,郑州市还大力推广节水灌溉。例如,在中牟开展了井灌万亩节水灌溉示范区建设。该项目涉及13个村庄,3.02万亩农田,发展各类喷灌面积1.8万亩,低压管道输水灌溉面积1.16万亩,安装射频IC卡智能控制系统604套,微喷软管15.4万米,每年可节约农业灌溉用水192万立方米。截至目前,全市已发展节水灌溉总面积达162万亩。
今年,我市又启动了机井升级改造规划,这将是继小型抗旱水源工程、抗旱应急灌溉工程、农村饮水工程、水土保持工程后,郑州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又一重大举措。
2009年,郑州市农田水利建设的目标是:新增有效灌溉面积4万亩,新增旱涝保收田面积4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8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0平方公里,治理坡改梯面积3万亩。相信这些目标的实现,对粮食稳产增产、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会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