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4版:郑 风 上一版3
民间俗神
养生堂
宋丹丹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嵩山红叶
卢沟沧桑图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无标题

漫说书肆

高宗达

古时候的书店叫“书肆”,最早始于汉书。书肆是京都长安街头经营书本典籍的专业市场。汉武帝曾下令征求上古遗书,组织有关人员专门抄写书籍。各种流派的学者为交流著述,便频繁出现于书肆。以后又称“书坊”,还有既刻书又卖书的叫“书林”、“书铺”、“书棚”等。此外各朝代还有书堂、书屋、书籍铺、书经籍铺等名称,这些名号,除统聊书肆外,宋代以后统称为书坊。

到了晚宋,书肆接二连三的门面就出来了,爱书藏书的人一多,那书肆还真的成了正儿八经的作坊,有选题的,有刻字的,也有专司校对的,几乎就是今天书局的、出版社的缩影,既刻书印书,又卖书。其印书、卖书的功能也日渐凸现。但书肆之称,仍在这行当保留了下来。较有名气的书肆有京城的琉璃厂书肆和姑苏书肆。书店一名,最早见于乾隆年间。在中国近代史上,书店也叫书局。他们以图书作为商品交换,以刻书、卖书为谋生手段,具有面向民间、为市民服务、经营灵活等特点。

北京书肆的产生和发展,同北京城在历史上的作用紧密相连,是随着北京城市功能的变化而逐步发展。北京书肆兴起于辽代,可考者有冯家和杨家,他们既刻佛经,也刻民间日用杂书。宋代书禁甚严,书贩仍往返于宋辽之间,贩卖各类禁书,燕京书肆也刻印了《大苏集》等以满足辽朝的文化需要。金代北京的书肆刻印了不少诗文、医书、类书及说唱诸宫调等。元代北京已有了固定的书肆市场,在“省前东街”即今天的东长安街一带,甚至还出现了专门刻卖医书的窦氏活济堂等专业书肆。明代北京的书肆进一步发展,集中在正阳门北至大明门前的朝前市、东华门外的灯市和城隍庙一带,涌现了永顺书堂、岳家书坊、汪氏书肆、叶氏书辅以及金台鲁氏、国子监前赵氏、刑部街陈氏等一批著名书肆,他们大都编、校、刻、印、售合为一体,同时兼营。到了清代以后,北京书肆虽也有兼营刻书者,但多已转为以售书为主,出版与发行的逐步分离标志着此时已出现近代书店的萌芽。清代北京书肆分布较广,最著名的当数一厂二寺。一厂即琉璃厂,二寺即慈仁寺和隆福寺。此外还出现了专门收购流散书籍的行商,他们走街串户收购流散于民间的王府名宦家藏,也到外地收藏古籍善本,运回北京出售。清末民初,书肆在社会动荡中曲折发展,十余年间,仅琉璃厂一带开过字号并陆续更替的书肆,前后约220多家。他们在经营方式上也不断改进,以求生存。有的改变过去专卖旧书古籍的办法,兼营新版图书,还有的专印小唱本、历书、启蒙读物,分销华北各地。还有的结交名流,送书上门,主动热情服务。书肆网点也已扩大到宣武门内头发胡同、东四牌楼、西单商场、东安市场、前门珠市口等多处。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扫叶山房、广智书局等也先后在琉璃厂等处设立分号,一批新型书肆业已出现。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