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6版:区街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民警“摆摊”劳务市场 传授民工“防骗秘籍”
“三安工程”安民心
20万元购环卫设施
开发运用新软件
打造为民服务新模式
寻梦红石山
决策更民主 决议更科学
菜场大棚坍塌 社区妙招解难
强力推项目
全心做服务
希 望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寻梦红石山

本报记者 王思俊 文/图

“红石聚堆,石缝夹泥,当地人称为籽泥,是海内外追捧的黄河泥塑原生地。”他用艺术的双手诠释泥土,把无彩无饰的黄河泥土注入文化灵性,作品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喜怒哀乐,情趣盎然。

他,就是郑州本土的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和国家知识产权文化大使赵恩民。

赵恩民今年47岁,管城区东关东里人。八九岁的时候,喜欢上了捏泥人。1985年,他参加中国工艺美术高级研修班进修,系统学习了艺术欣赏、创作理论和设计理念,对民间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

“泥人有灵魂,捏泥人更有讲究,没有合适的泥土,天工巧匠也很难出精品。”他曾听老人说过有一种泥,颜色暗红,弹性好,有光泽。于是,他常常穿梭在田间地头,往来于黄河岸边,为“泥”所思,为“泥”犯愁。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2001年的冬天,他循着梦中的感觉,携带镐、锹和编织袋,辗转荥阳市和巩义市农村。村民介绍说:红石山又叫凤凰山,满山红石头,宛如红宝石熠熠闪光,红石缝中的泥土含有红石渣,当地人称为“籽泥”。

他顶着寒风,攀上红石山。敲开石缝,红泥土呈现在眼前,在几百平方米的板块上,仅有一处红泥土可以使用,优质红泥土面积不足5平方米。

红石山的红泥土,成就了赵恩民。在继承传统泥塑技艺的基础上,他创新塑空绝技,把泥拍成一个饼状卷起来,接口天衣无缝,这项独门绝技申请了国家专利。捏的泥人原汁原味,贴近生活,一招一式、一颦一笑,给人无限的遐想和回忆。《童趣》、《百童戏耍》、《生火》、《老头蹲墙根》等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级大奖。作品《鼓乐升平》,还参加了2006年“感知中国——南非行”。

“艺术失去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就不能形成产业,难以传承下来。”管城回族区文化局局长张平介绍说,他们开设了“赵恩民泥塑文化馆”,成立了郑州市恩民泥塑艺术研究院,挖掘保护民间艺术。

11月6日,赵恩民注册了“郑州稀泥堂艺术设计有限公司”,沿街叫卖已成为历史,做大做强,让世界了解中原文化成了赵恩民的新梦想。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