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1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人大代表“晒”述职报告应成制度常态
作家富豪榜给文化指出一条红尘路
儿嫌母丑的自卑感折射教育缺位
蜗居版全家福
“装忙”成职场生存新哲学?
大学生借“国考”练兵 积累就业经验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儿嫌母丑的自卑感折射教育缺位

近日,重庆黄先生因为带着扁担去7岁女儿的学校看望她而引得女儿不快,女儿因自己父亲的职业和社会地位感到自卑,这使得作为父亲的黄先生很受伤。据调查,80%的小女生不愿意父母来学校探望,觉得父母的职业不好,会让自己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重庆晚报》12月1日)

又一次读到这样的新闻,我心中五味杂陈。古人云,“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但如今现实生活中“儿嫌母丑”的事情却不再是什么新鲜事。何以?这样的问题,总会引起舆论对于“社会偏见”的自警和拷问。

不知曾几何时,清洁工、农民工、保姆已经名正言顺地成为穷人们的“专利”,与蓬头垢面、衣着不整以及廉价的衣服等相提并论——在很多时候,多数人或许并不歧视穷人,但却怀有一种隐形的、烙印相当深刻的偏见和排斥。而这种偏见和排斥,给青少年带来了深重的心理负荷。表面上看,似乎真是如此,但细细一想却不然。

社会偏见是一个相对而言的概念。某种意义上说,富人对穷人怀有偏见,反过来说,穷人亦会对富人怀有偏见。严格说起来,这是一种基于群体阶层自我保护意识而产生的“心理情绪”,不能简单地与对立、隔阂、歧视画上等号,并不带有社会辐射性。富人或许看不起穷人的潦倒,但我相信大多数富人都不会让这种“情绪”转化为社会行为。同理,世人都在诟病富人的为富不仁,但恐怕也没有几个人会当面指责富人。

具体到校园当中,不能否认一些富有家庭的孩子具有某种先天的优越感——但“儿嫌母丑”在更多的时候,来自于自身的孤独感和压抑感。在孤单和自卑心态之下,任何一抹外界的眼神,都可以被视为是歧视和偏见。“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更像是一种心理错觉。而这种心理错觉的“以讹传讹”和被扩散开来,又与教育的缺位有关。

经常读到类似的报道:某小学举行“谈谈我的理想”班会,有的说长大了要当教授和学者,有的说要当明星,也有的说要当航天员,而当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要当一个农民、养很多牛的时候,在场很多学生都哄笑起来,就连老师也在笑。当农民很没有出息,孩子们的心思当然是来源于社会偏见,可问题在于——教育何以对此无动于衷?学校和孩子,理应是社会偏见和社会浮躁影响最小的地方,但现实却是,我们的教育忽视了对于社会偏见的校正,无形中助长了负面价值对于孩子的“干扰”。甚至,在个别的学校,教师的教育关注“看人下菜碟”,也是导致穷学生校园生活压抑的因素之一。

在校园中,无论是富人的孩子还是穷人的孩子,理应都脱去身份标签同等地接受教育。如果教育能够做到“一视同仁”,能够强化对学生自强自信的素质引导,“儿嫌母丑”的自卑感和孤独感自然会越来越少。 陈一舟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