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3版:专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成如容易却艰辛
脑血管病人的健康乐园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打印】  
脑血管病人的健康乐园
——写在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五病区开诊之际

诊疗平台

身与心的交响乐

浅蓝色的通透空间,安静宁谧的病房,言谈温和的医护人员。走进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新近扩建的神经内科第五病区,让人印象深刻。

“目前,医院神经内科已发展壮大为5个病区,拥有床位250余张,内设有重症监护室、微创治疗室、卒中病房、神经功能康复室,外周介入室。”医院有关负责人自豪地说,病区扩大了,医院开始向环境和服务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的确,作为市卫生重点专科,在业界,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在脑血管病诊疗方面有口皆碑:在郑州率先主持开展的肌肉病理对神经肌肉病及神经系统疑难杂症的诊断,填补了郑州地区医疗技术的空白,在省内处于领先地位;率先开展微创治疗脑血管病,成功介入手术500余例;成功实施2500余例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开展脑室原发性及继发性出血的脑室引流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脑脊液置换术;通过进行肌酶检查、肌电图检查确定是否有肌源性损害等。

“在脑血管病预防方面,我们有针对性地开展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和急性期个体化治疗,通过预防、治疗、护理及康复等一体化措施,最大程度地减少脑血管病发病,提高治疗效果和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神经内科一病区主任、主任医师崔亚平表示,他们还开展了新的神经介入检查,包括颅内动脉瘤、脑动脉畸形、闭塞性脑血管病等患者,使病人阳性检出率大大提高。  

“在躯体健康方面,我们想得更多;在心理健康方面,我们想得更远。”神经内科三病区主任赵幸娟博士说,在脑血管患者早期纳入康复治疗,有助于患者早日回归社会,“心理和躯体相互作用,在疾病状态下,他们互为因果,甚至会形成恶性循环。开展心理治疗,在医护人员的精心照顾下,两者良性循环,心理愉悦会加快躯体康复”。

神经介入

打通绿色通道

治疗脑血管疾病,从内科而言,除常规的药物治疗之外,还有更好的途径吗?

答案是神经介入治疗。神经介入治疗是一门近20年来兴起的学科,是通过血管的穿刺技术将导管、支架、栓塞材料等输送到人的脑血管内,从而达到检查、治疗神经科疾病的目的。神经介入治疗的最大优势在于创伤小,病人的痛苦小,在人皮肤上穿刺一个2ml左右的动脉鞘,就能进行一系列的检查和治疗等操作。

神经介入治疗很神奇,但长期以来,在市级医院中能开展神经介入治疗仅仅限于专业的介入手术者,神经内科专家往往一筹莫展。

“抢先一步,外出取经,开展神经内科介入治疗。”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领导超前思维,及早筹划,提前送医生外出学习神经介入技术,并购置省内首台美国GE公司生产的全数字化平板大C形臂等设备;培养神经介入手术团队,率先在市级医院开展了系统的神经介入治疗。今年该院开展培训年活动,与广东省人民医院结为友好协作医院,90余名科主任、护士长和技术骨干轮流外出到专业权威医院培训。

付出总有回报。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录海斌、张云鹤等一批技术人员脱颖而出。从“门外汉”到“行里能手”,正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学习神经介入的副主任医师张云鹤告诉记者,他自己用手术刀做手术20多年了更能体会到神经介入技术微创的奥妙。

录海斌,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进修神经介入两年,连续五届参加卫生部“脑供血动脉狭窄介入治疗学习班”,目前能独立熟练开展脑脊髓血管造影、脑供血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手术等,并能对复杂的血管瘤、血管畸形进行介入治疗。

为迅速提升介入诊疗水平,该院还积极引进高级专业人才,同时与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上海华山医院、郑大一附院等国内介入治疗优势医院建立密切协作关系。

硬件上水平。该院建立高水准的介入手术室,建筑布局科学,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三区分布合理,远远高于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要求,在省内处于领先水平,每年均成功开展数百例介入手术,受到专家和患者好评。

12月22日下午5时,录海斌为一位女孩施行了介入手术,手术仅用15分钟。

说起神经内科介入治疗,录海斌话语从容而自豪。他说,神经内科神奇治疗可解决五大问题:第一,它是目前国际公认的诊断脑血管病、脊髓血管疾病的“金标准”,诊断的准确度、灵敏度均优于CTA、MRA等检查。第二,脑梗塞病人经检查发现脑血管狭窄,可通过一个两毫米的管子,将支架放置在狭窄的部位,撑开狭窄的血管,改善大脑的血供,防止再发脑梗塞。第三,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如果检查发现有动脉瘤,也可通过这种方法将栓塞材料输送到动脉瘤内,将动脉瘤填塞,防止再次出血,挽救病人生命。第四,如果存在脑血管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等情况,也可将畸形的血管栓塞掉,从而达到治愈的目的,或者将畸形血管团大部分栓塞,为脑外科开刀解决术中出血多、创伤大的问题。第五,颅内肿瘤在开颅手术切除前,通过介入的方法将供应瘤子的动脉血管进行栓塞,减少术中的创伤及出血。

“脑动脉瘤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最主要的原因,对生命健康威胁极大,经股动脉穿刺行脑动脉瘤栓塞不受动脉瘤部位、类型等因素限制,与传统的外科手术相比,避免了开颅,且安全性、治愈率均显著提高。”录海斌还介绍,脑梗死发病后行超早期脑动脉溶栓,可迅速有效地溶解血栓,改善脑栓塞部的血供,从而极大地减轻或消除症状,有的患者脑梗死一周后即出院,不是依靠拐杖或轮椅走出医院,而是行走如常,创造恢复健康的奇迹。

技术团队

攀登医学高峰

如今,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已经发展成为支柱科室之一。近年来,该科医护人员发扬团队精神和拼搏精神,实现跨越式发展,受到了同行的关注和社会的赞誉。

据了解,在该科近100人的工作人员中,拥有博士及硕士的10人,其中高级职称者20人。他们不仅仅在脑血管病专业有很深的造诣,并有数名医生考取了国家级心理咨询师资格,同时开展了早期康复训练,从而在脑血管病治疗方面取得了极大进展。

神经内科一病区主任、主任医师崔亚平,有着丰富的神经内科临床经验。16岁的花某,因全身无力、肌肉萎缩、智力较差,求医10年没能确诊。通过肌肉活检,崔亚平很快确诊为线粒体脑病。

“50%的脑血管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精神疾病,只有消除了精神障碍,才能让他们真正走进社会,融进社会。”神经内科一病区副主任医师张晓曼,出身于医学世家,对患者有着深厚的感情,在长期的神经内科临床工作中,除了精心为每一位患者治疗脑血管疾病外,她非常关注他们的心理疾病。一位北京患者患卒中后抑郁症,在不少大医院治疗两年,效果均不明显。经她治疗,一个月就痊愈了。

逄涛,神经内科二病区主任、主任医师,在卫生部举办的神经内科高级医师进修班系统学习一年,先后多次参加省内外学习培训及学术交流。擅长脑、脊髓血管病、颅内感染性疾病、中毒性脑病、顽固性头晕、头痛、失眠、肌无力的诊治和神经内科重症病人的抢救。诊治了临床上较为罕见的假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累及神经系统病症的病人。对有机溶剂中毒性脑病患者治疗有独到之处,使得数名患者辗转多家医院慕名来诊治,均恢复良好。在我市率先开展了基底动脉支架成形术和静脉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治疗。

赵幸娟,神经内科三病区主任、博士,擅长病因治疗,成立了抗凝门诊、慢病门诊,针对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等进行干预,并对血液成分做长期检测,将血管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

杨全玉,神经内科五病区主任、主任医师,技术过硬、善于沟通。一名90岁高龄的老人,因患蛛网膜下腔出血,情况危急,家属也不再抱希望。他果断施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成功挽救了老人的生命。在与患者沟通中,他态度亲切和蔼,总能把那些生涩难懂的医学术语解释得生动自然,让患者茅塞顿开。

崔亚平、赵幸娟、杨全玉……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这批献身医疗事业、淡泊名利、医德高尚的典型,深深影响着身边的医护人员。

“在我国死亡率居前十位疾病中,有44%以上的患病人群是由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所致,且这些人对自己的身体状况缺乏客观认识,也不具备应有的自我保健意识。”病人入院,该科医生、护士会全面动员进行健康教育,不仅仅局限于患者,还包括对家属的教育,充分发挥家庭的愉快气氛对患者的影响。

先进的治疗理念,完善的治疗措施,临床经验丰富的学术带头人,医患之间亲密信任关系,共同推动着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向医学高峰攀登。

康复园地

恢复生命尊严

对于脑血管疾病患者而言,让他们恐惧的不仅仅是突发而来的病魔,更可怕的疾病后遗症。

“我们精密的大脑,就像一部不能随意改变轨道和线路的机器,任何一部分的损耗都要牵筋动骨。我们做法是不仅做好预防、治疗、心理干预以及深度护理,还将康复工作提前介入,从患者入院到出院康复全面矫正,还患者一个健康的天空。”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理疗科主任李新洲介绍,在康复治疗中,他们通过开展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语言训练、吞咽功能训练使患者生活自理,致残率大大降低,改善了患者生存质量。

40岁的商人马某,突患脑梗,运动性失语,不能讲话,肢体不能活动,情绪异常不稳定。侯巧红护士耐心地对他进行语言肢休康复锻炼。一个多月后,马某会说话了,会走路了。

为病人选歌曲、读报、讲故事……这是康复师马秋红的“长项”。她能抓住病人瞬间肢体活动,或一个无意的动作、眼神,把病人引导成有意识的行为。在她的康复指导下,昏睡3年的植物人鹿建彬终于露出了笑容;植物人周松山恢复了意识;43岁的脑血栓患者李百顺唱出了他心中的歌:“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

“马秋红是交响乐团的指挥。”一位80多岁偏瘫患者老人在表扬信中说,“当我在康复室看到两位植物人似的患者,在她的康复指导下逐渐能动、能坐、能站了,才坚定了我治病的信心”。

上百平方米的康复训练室,十几名具备资格的康复训练师,三向梯、网架床敞开矫正的空间,不少深受身心痛苦折磨的患者从这里重新回归社会。

深度护理

创造爱与感动

统计数字表明,脑血管疾病在人类死亡十大原因中排第三,在医药花费中占30%。不仅如此,脑血管病人病情还发展快,病程长,见效缓慢,给个人和家庭带来了极大的精神痛苦和躯体痛苦。

为患者翻身、清洗、吸痰,常常为大小便失禁患者擦身、清洗……这是神经内科护理人员每天的工作,繁琐劳神而脏累,没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护理人员是很难坚持下来的。

面对这一现实,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开展爱心感动服务活动,教育医护人员真诚为患者着想,放下架子多和患者沟通。在护理工作中,她们总结并推广了“三多式”服务,即向患者多说几句话,减少患者的疑虑及心理压力;为患者多跑几步路,减少患者的麻烦;为患者多动几下手,减少患者的痛苦。

在基础护理方面,该科护理人员一丝不苟,不放过一个细节,创造出了许多服务亮点。她们在病区办起了《温馨之家——健康驿站》板报,在宣传健康知识的同时,提炼出服务理念,并具体化、常态化。

一天,一位年近六旬的老人来到了神经内科护士站,向护士长和在场的医护人员深深地鞠了一个90度的躬。原来,老人的父亲患蛛网膜下腔出血,医院倾心救护,令家属感动,特来感谢。

“病人的满意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病人的感激是我们最大的动力,不管多累,不管受了多大委屈,只要病人满意,就值!” 这种弘扬爱与感动精神早已渗入了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医护人员的血脉中。

本报记者 汪辉 通讯员 秦川 赵庆 晓军

脑血管病人的健康乐园

——写在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五病区开诊之际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