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2版:郑风 上一版3
票儿
首长秘书
图片说明
图片说明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无标题

老郑州的手工业

杜丰芮 王瑞明

郑州的手工业,其中包括各种手工艺品的制作,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早年郑州还是个小县城,民间匠人多做些具有浓郁特色的小手工业品出卖;搞建房的土木工匠较多,主要从事民居,特别是四合院的装饰石雕、木雕、砖雕、花窗为主。

民国初年,郑州的手工业生产发展较快。有不少来自江、浙、汉口、开封的刺绣艺人,落户郑州,看到社会几乎是所穿所戴无物不绣,从初生婴儿的“状元帽”、红兜肚,到青年人绣花鞋、袜、镶边衣裙、枕巾、手帕,生活用品的桌布、被面,乃至丧葬用的“老衣”等。再有绢花、绒花以及绒花球等。这种手工艺“花活”制作精致美观,有如绽开的鲜花,在当时极为流行。市场上所需的刺绣、绒花用量较大,故有的在住处挂个牌接活谋生,有实力的开个小店,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

郑州历史上的手工业,除以上之外,还有玉器行(也称玉雕),虽不能算是普通百姓、穷人从事的行当,但它在过去却是社会上的一大行业。石匠一把凿子、一把榔头,凭着自己的技艺,一点点凿出成品来,这种行业包括的种类繁多,涵盖了玉石、水晶、鸡血石、翡翠、密玉等。旧时的郑州,玉器制品绝大部分是那些有钱有势、殷实富户人家欣赏或送礼留作纪念。铁路在郑交会后,来郑工作的“洋人”增多,这种高级消费品逐渐转向于那些国外人收藏。据行业老人们说:当时玉器行庄平时生意并不那么兴旺,然而一旦销出,一笔即值“万金”。因此,当时行业内有“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之说。郑州玉器行,在新中国成立前有一个行会组织叫做“玉行长春会馆”,设在长春路中段(现口腔医院北侧),当时行帮垄断着市场,囤积居奇,牟取暴利,玉器行的工人则受剥削,只能出卖自己的贱价劳动力。

玉器行业所包括的产品分为件活(如瓶、茶具、人物、鸟兽、花卉等)和零碎活(印章、玉镯、烟嘴、戒指等)两类。所制作的产品,做工必须精细,无论立琢,还是深浅浮琢等等,都要达到“鬼斧神工”的水平。郑州曾有一个来自湖北武汉谌家面的琢玉能手王秉宏,家住苑陵街,所雕“孔雀开屏”造型逼真,栩栩如生;“天女散花”构思巧妙,线条流畅,霓裳羽衣,宽带广袖,轻柔优雅,如履浮云。颇受人们的喜爱。能掌握这门高超的技艺,非短期工夫所能达到。

郑州历史上的手工业,还有宫灯、金银饰品;庙、寺、观内的石刻工艺,如石刻碑文、图案、人物像;草编等等,各具特色,各有春秋。

不过,新中国成立前的郑州手工业,生产组织十分落后,基本沿用作坊形式。那时的手工业也和其他行业一样,某些掌握高超技术的手工业匠人,为了维持自己的地位,保留自己的“绝技”,不予对外传授。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