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1版:新郑·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轩辕黄帝颂歌
故里名人
血色武公台
感受黄帝文化的博大精深
文化动态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感受黄帝文化的博大精深
——黄帝故里寻根拜祖游记

本报记者 李 清 高 凯

“天地玄黄,东方曙光,文明始祖,中华炎黄……”这首雄浑悠扬的《黄帝颂》在黄帝故里为老少耳熟能详,随着历届新郑拜祖大典的成功举办,如今也已被海内外的华人广为传唱。

庄子曰:“世之所高,莫若黄帝。”所以说黄帝故里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拜祖的圣地。

“新郑拜祖,弥之高仰,同根同源,龙族荣光……”伴随着心中《黄帝颂》的旋律,就请读者随记者一起,来一次寻根拜祖游吧。

黄帝故里景区位于新郑市区旧城北关,景区面积7万平方米。景区整体布局突出了“中华之根”主题,从北到南依次为轩辕丘拜祖区、故里遗祠区、中华姓氏广场区,构成了“天、地、人”三大板块。

遗祠区

按照行走习惯,我们先介绍故里遗祠区。穿过被称作汉阙的黄帝故里景区的大门,就来到故里祠门口,这里的镇祠之兽是熊,非常不同于其他庙宇和祠殿前安放的狮子。这是因为在五千多年前,新郑一带的中原地区有很多熊。黄帝父亲少典氏领导的部落对它很崇拜,就把熊作为自己部落的图腾。

经过故里祠前厅便是整个景区的核心部分——故里祠。故里祠的大殿和东西配殿都始建于汉代,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以后历代都有修复,最后一次修复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轩辕黄帝作为中华人文初祖的第一大帝,是五帝之首,为人们所敬仰,历代的贤达人士和平民百姓都来此寻根问祖。现在西配殿的山墙上还留有修复大殿时留下的功德碑。这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林则徐拜祖碑。他是在道光十七年的时候,也就是公元1837年,林则徐擢升湖广总督到广东赴任时途经新郑,在当时新郑县令李丞的陪同下拜谒了始祖。

大殿里四周的壁画,生动地展现了黄帝一生的丰功伟绩。看着那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壁画,恍惚自己也穿越时空成为他部落里的一名战士,跟随威武的黄帝辛勤劳动,四海征战,统一中华。默默地看着黄帝为我们子孙后代所做的努力,再想想现在炎黄子孙们所享受着的美好生活,我们在心中,铭记他的恩情。

黄帝广场

“祈福九州,祥和无疆,风调雨顺,百业兴旺……”穿过故里祠旁的甬道,来到拜祖广场,也叫黄帝广场,这就是轩辕丘拜祖区。偌大的广场北侧是轩辕丘的旧址,旧址旁是巨大的汉白玉轩辕黄帝塑像。“三月三,拜轩辕”,拜谒轩辕黄帝的大典就在这里举行。广场面积近9000平方米,可容纳1万多人在这里同时拜祖。2006年丙戌年的三月三黄帝故里拜祖大典,被媒体誉为当年最大的一次华人盛典。当时有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何鲁丽、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思卿、罗豪才等国家以及省、市领导参加,海内外近万名嘉宾参加了这次拜祖活动,声势浩大。尤其经过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和国际频道现场直播,大典在全球亿万华人中引起巨大轰动。

为什么要在农历三月三拜祖呢?据说,在这一天黄帝统一中华,是他成就伟业的吉日。从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为相开始,郑国这里便兴起了三月三拜祖先活动。现在寻根拜祖活动已成为新郑市招商引资、经贸洽谈的绝佳载体,吸引了海内外大批炎黄子孙和投资客商前来拜谒。

站在威严的黄帝像前,怀着“高山仰止”的心境,踏着远祖的脚印,唯一的感觉就是先祖的宏大与个人的渺小形成强烈对比。在先贤面前,只觉得自己是一个沧海一粟般的后辈。遥想2006年三月三,丙戌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当《黄帝颂》的合唱声响起时,黄帝故里上空突然出现一道彩虹,曾经令中外贵宾感到无比神圣和惊喜,令人好不慨叹。

这里记者主要推介的景点是轩辕丘,这个高大的土丘,就是象征性的轩辕黄帝的诞生地——轩辕丘。传说,黄帝母亲附宝在此游玩,突然感光受孕,孕24月,才生下轩辕黄帝。关于轩辕丘的确切位置,史书、碑刻也多有记载:晋代《天下名胜志》说:“新郑县城内有轩辕丘。”清嘉庆二十八年和民国十九年《密县志》记载:“密县大隗镇三里许,有‘七圣庙’,新郑轩辕丘距此四十余里。”

轩辕丘下是轩辕黄帝纪念馆,总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其造型为仰韶时期即黄帝时期的大房子造型,房子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呈巨大的人字形,就好像是从地底长出来一样。在这里还可以欣赏到郑国编钟演奏,体会郑风古韵哦。

中华姓氏广场

“大风起兮云飞扬,吾土吾心吾欢畅……”悠扬大气的《黄帝颂》伴随我们来到中华姓氏广场,这是2007年兴建的广场,近两万平方米,是一个正方形的广场。广场四周树木是中国最古老的、被植物界称为“活化石”的水杉,水杉共有960棵,象征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

中华姓氏广场中设有中华姓氏鼎坛、中华姓氏墙和中华姓氏碑。中华姓氏鼎坛上层刻着相传中华最早的姓——风姓,据考证,我国姓氏的历史已近万年,历史上我国曾出现过的姓氏有23000多个,已普查到的姓氏仅有4000多个,有文字可考的有3000个,起源我们河南的约有1800个,占了半壁江山啊。

这里记者郑重推介黄帝宝鼎,宝鼎高6.99米,重24吨,直径4.7米,全部由青铜铸造而成。史书记载,黄帝最早铸宝鼎,使鼎由炊器变为国家礼器。《史记·封禅书》说:“黄帝作宝鼎三,像天、地、人。”随着时代的发展,鼎逐渐变成为国君、各级官员的专有礼器,“钟鸣鼎食”,鼎成了身份、级别和地位的标志。这一黄帝宝鼎,采用的是8000年前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中出土的乳钉纹陶鼎形式,为三足圆鼎。鼎腹有九龙,寓示九州,龙首有宝珠,象征国家之光,鼎足为熊足,寓意黄帝立国于有熊。黄帝宝鼎的周围有8个小鼎,4个圆的4个方的,高1.25米,兽面纹饰,与宝鼎形成九鼎规制。

“和平天下,同运兴昌,和睦百姓,社稷安康……”《黄帝颂》的旋律,将所有华人的心跳调整到了统一脉搏,令全球华人有了强烈的归属感。想必您也和记者一样,感受着黄帝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了黄帝故里的古老与美丽。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