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5版:观 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我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大学卖地
“网络问政”的作用及其限度
观点速递
在基层一线选拔培养干部的思考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我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王从亭

郑州市蔬菜产业生产现状

据统计,2007年全市共有菜田面积88.72万亩,其中,常年菜田面积35.49万亩,季节性菜田面积53.23万亩(其中大蒜面积34万亩)。全年播种面积116.64万亩,蔬菜总产232.014万吨、产值约25亿元,约占农业种植业总产值的35%,占农业总产值的18% 。

从产品结构看,我市目前种植的蔬菜种类有40余种,其中年播种面积在2万亩以上的大宗菜种有16种。从种植面积看,大蒜种植面积最大,常年种植面积30多万亩;大白菜和大葱常年种植面积分别在6万亩左右,黄瓜、番茄、萝卜、胡萝卜常年种植面积分别在5万亩,甘蓝、菠菜、莲藕、菜豆、辣椒、芹菜、豇豆、茄子常年种植面积分别在3万~4万亩左右。目前,全市已经建成无公害生产基地65个,初步形成了蔬菜产业区划。

郑州市蔬菜产业发展中存在问题

1.种植品种单一,结构不合理。品种结构不合理,叶类菜和葱蒜类菜种植面积大,茄果类、瓜类和豆类等果类蔬菜种植面积小。季节性市场供应矛盾突出,夏秋季上市量大,冬春上市量小,反季节菜供应量少。

蔬菜品种更新速度慢,一是农民多年形成的种植习惯难以改变,二是科技成果示范转化速度慢,技术推广和技术培训环节力量薄弱,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周期长。

随着全国蔬菜大市场大流通体系的建立,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膳食结构的多样化要求,市场需求的变化频率增强、市场需求变化的预测难度加大。而受传统种植习惯影响,我市各蔬菜产区的产品结构却相对稳定,还不能做到跟随市场变化及时调整。进而导致蔬菜市场供应的结构性过剩和临时性短缺现象时有发生,导致菜价不稳。尤其是蔬菜供应的季节性过剩,造成大量蔬菜烂在田里,收入不抵投入,影响农民种菜积极性。

2.保护地设施简陋,面积少。2007年全市保护地蔬菜生产面积仅有11.09万亩,其中日光温室面积1.15万亩,大中棚面积4.02万亩,小拱棚面积5.92万亩。日光温室面积只占当年全市菜田面积的1.30%, 大中棚面积只占当年全市菜田面积的4.53%,二者相加占比重也仅5.83%。在山东寿光,温室大棚面积占菜田面积50%以上,我省的平均水平为9.7%。与郑州省会城市的水平差距太大。

3.蔬菜技术力量薄弱。县区蔬菜新技术服务力量薄弱,从业人员数量少,有些县区园艺站只有1人,技术培训环节缺乏,难以有效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

4.蔬菜产业化水平低。从事蔬菜生产加工销售的龙头企业少,农民合作组织少,一家一户生产难以抵御大市场的变化,现有合作组织内管理比较松散,无法吸引更多菜农加入。

5.缺少蔬菜供应应急预案。

郑州市蔬菜产业发展对策

1.提高认识,多方协作,切实加强菜篮子工程建设。 “菜篮子”关系着千家万户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关系着一个城市的有效供给,关系着物价的稳定。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切实抓好‘菜篮子’产品生产,继续强化‘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确保‘菜篮子’产品生产稳定发展。因此“菜篮子”基地建设意义重大。

2.因地制宜 科学规划,加强蔬菜基地建设,加快蔬菜产业区划。可借鉴上海等地经验,由政府牵头,组织相关部门深入调研,在充分征求各县、市(区)有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制定郑州市蔬菜产业发展规划,逐步实现我市蔬菜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格局。

在中牟、荥阳、惠济区发展大棚、日光温室蔬菜生产,西部发展高山反季节蔬菜,加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建设,提高蔬菜品种标准化生产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形成多个无公害、绿色蔬菜品牌。

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整合资源,形成合力,高标准、高起点建设远郊蔬菜基地,建立和完善蔬菜研究、推广、产销体系。确保城区蔬菜供应不断档、不脱销。

3.突出重点,强化技术支撑。积极争取和落实各项优惠政策。财政也要向蔬菜产业尤其是蔬菜配套技术研究和城郊蔬菜基地倾斜,建设蔬菜品种、新技术研究和展示中心,通过召开新品种新技术现场会提高城郊蔬菜的供应能力,带动农户按照标准化、专业化、区域要求,进行“菜篮子”产业生产、加工和销售。

4.加强技术培训。在蔬菜主产区加大对农技人员和菜农的技术培训力度,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强化对菜农的科技知识传播,提高农民科技种菜水平。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