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8版:郑 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王涛书法
第八盏灯
郑东新区CBD夜景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无标题

老郑州纱灯

王瑞明 杜丰芮

《郑县志》风俗志载:“自城十字街至西关大街迤逦至车站谓之灯市。”老郑州灯市由来已久,清朝末年已具相当规模。市井中贩卖灯笼的商贩,有的是坐店销售,或是手里擎着鱼、蛤蟆、蚌蛤精、莲花灯、西瓜灯、龙灯、蝈蝈灯等五彩灯笼,走街串巷吆喝叫卖,招引着儿童跑前跑后地欢呼雀跃。

民国初年,老郑州时兴一种“纱灯”,官宦商贾争相悬挂,有的大商家用做标明商铺字号,例如“鸿兴源”、“同仁堂”、“亨得利”等。大灯笼可挂于殿阁楼台,城头营号;中等的,可悬挂在庭院门首,有富丽高雅之感。对于“纱灯”来说,《风俗志》中有“上元作灯市,灯有楮练纱帛。彩帛灯、五光十色,尤为冠绝”的记载。

这种纱灯所用之纱由汴京、汉口运来丝帛织成。灯笼作坊工匠们将粗细不等的竹披儿、竹条、弯成圆形框架、六面形、菱形等,大的高半过人,小的不及半尺。纱灯上刷鱼鳔,薄如蝉翼,内燃蜡烛,透光不透风,俗名气死风。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市场的需要,匠人们将纱灯改为彩绘,每逢喜庆节日,用红纱代替白纱,成为名副其实的红纱灯。纱灯上画有鱼、鹤、龙、凤,还有山水人物,戏文故事及灯谜,等等,名目繁多,惟妙惟肖,这个行当逐渐向工艺美术品进化。尤其讲究的是字画出自谁手,愈是名家的价值愈高。据老街坊传说:当年流落中州的举人、书画家朱炎昭先生在纱灯上面画着故事,如说岳飞、水浒、三国等,尤受人喜爱,吸引了众多的观众。还有居住在老城里的几位书画名家跻身于此,得到不少达官显贵的资赏。

新春灯节,老郑州民间有迎灯会的习俗,商贾无不利用这一大好时机,在店铺前广置大红纱灯,吸引往来顾客,甚至举办猜灯谜活动,猜中者即奉送本店送给的小礼品。这不仅引得游人不断,也为新的一年“开张大吉,财源茂盛”开了一个好兆头。

老郑州纱灯的兴起,据说从西北传入,兴于民间灯笼作坊和文人参与。当年制作灯笼的店铺作坊,大都集中在河北沿的西二街和老坟岗附近,有的灯笼作坊匠人在制作工艺上还有很多发明创新。展现了老郑州市俗文化的又一特点。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