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0版:新郑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桩桩有落实 件件有回音
锁定发展不动摇
两会
声音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打印】  
无标题

数字看成就 实干谋发展

本报记者 赵建中 高凯 孙丽萍

在新郑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开幕式上,市长王广国代表政府对新郑市去年的工作进行总结回顾,并对今年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就去年政府工作而言,有这样一组引人注目的数字: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48亿元、主要工业增加值184亿元、新招项目118个,到位资金55亿元……虽然这只是几个简单的数字,但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新郑市一年来全市抓经济、全民抓创业,一心一意惠民生,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所取得的实效。

今年,新郑市政府同样把办好十件实事列入工作重点,并提出着重抓好六个方面工作,用创新的精神推动经济发展,以实干的态度谋划新郑未来。

数字看成就

数字一:预计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48亿元

2009年,全市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48亿元,同比增长13%。全市累计实现财政总收入38.4亿元,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2.69亿元,增长23.2%。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由71位上升到第65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总量由全省第7位上升到第5位。

数字二:预计实现主要工业增加值184亿元

2009年,全市预计实现主要工业增加值184亿元,增长18%,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2.9%,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共拨付支农资金7.27亿元,增长25.7%。现代化农业发展迅速,新增郑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8家,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2家,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品牌达到52个。全年预计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89.9亿元,其中,旅游业实现直接经营收入330万元,带动相关产业收入6.8亿元。

数字三:招商引资新招项目118个

2009年,全市新招项目118个,到位资金55亿元,增长21.5%;实现利用外资1.01亿美元,增长12.4%;实现外贸出口1980万美元,被评为全省对外开放工作先进县(市)。

数字四:完成6个综合整治村建设

2009年,圆满完成对6个综合整治村的建设任务,4个中心村和2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顺利通过郑州市验收,3个移民新村建设扎实推进。新修、改造农村公路194.9公里,新建沼气池5218座,集雨水窖510座,新解决10.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建电气化村100个。

数字五: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77万人

2009年,我市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77万人,新增城镇就业岗位8473个,企业养老保险新增参保职工4696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7万人。新建、扩建、改造敬老院8所,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90%,为738名患病五保老人、低保对象提供了医疗救助。新建经济适用房5.2万平方米、廉租住房360套,对155户符合廉租住房条件的家庭全部落实了住房补贴。

数字六:完成林业建设规模7.16万亩

2009年,我市完成林业建设规模7.16万亩,建成林业生态村13个、示范村2个,新增公共绿地和草坪10.9万平方米。城区大气环境质量达到或优于国家二级标准的天数达86%,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连续14年位居全省县级市前列。

实干谋发展

坚持科学规划、建管并重,着力建设富有特色的现代化新型城区。

围绕“融入大郑州、承接大郑州”,坚持大手笔规划、大气魄运作、大力度建设,突出抓好城北新区建设,统筹推进黄帝故里旧城区发展,全力打造富有特色、生态宜居的现代化新型城区。

坚持板块带动、转型升级,着力提升工业经济竞争力。

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板块经济为载体,以项目建设为主线,以招商引资为重点,以发展工业经济“六比”擂台赛为抓手,增投入扩总量,调结构促转变,着力打造工业强市。

坚持发挥优势、培育特色,着力做大做强三产服务业。

坚持投资拉动与消费带动并重,更加注重消费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充分发挥区位交通和产业资源优势,加快推进三产服务业发展,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其中包含三项内容:一是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以“发展大商贸、建设大市场、搞活大流通”为目标,科学编制三产服务业发展规划,制定出台扶持政策,促进三产服务业繁荣发展;二是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围绕服务工业化,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积极发展研发、营销、信息等增值外包业务;三是稳健发展房地产业。

坚持产业主导、富裕农民,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坚持以产业化提升农业、以城镇化带动农村、以工业化富裕农民,促进农业不断增效,农村加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坚持资源整合、塑造品牌,着力建设文化强市。

按照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要求,推进文化旅游、文化教育、文化产业同步发展,着力提升城市软实力和竞争力。

坚持改善民生、共建共享,着力建设和谐文明社会。

把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努力让人民群众分享更多发展成果,感受更多公平正义,体验更多和谐幸福。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