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1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政府官员信权不信法值得反思
偏 科
领导干部应
一级做给一级看
别让“学奴”在期待中慢慢变老
高考时签“诚信书”是不是太晚
新密“农民书法村”寻求突围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打印】  
“文武双全”的新农民
新密“农民书法村”寻求突围
因书法而改变的村庄 “农民书法村”的突围
农民书法家练起书法一丝不苟
因书法而成名的农民被新密市评为领军人才
张中信通过书法艺术的发展获得了众多荣誉

本报记者 李明德 实习生 李 青 文/图

核心提示

扛起锄头是农民,拿起毛笔是书法家。这是记者在新密市城关镇楚沟村采访时见到的一个奇特现象。这个地处丘陵山区的小村庄,人口不多,却有省、市书法协会会员49人,书法爱好者200多人。村民参加各类书法比赛屡获大奖。至今,该村获国家级大奖就有30多个。因受书法影响,该村还被郑州市书法协会命名为“农民书法村”和“特色文化村”。

如今,楚沟村上至耄耋老人,下至未入学的孩童都能提笔挥毫泼墨,写下一幅幅令人惊叹的书法作品。然而,在当今经济时代,楚沟村书法如何能像商丘民权画虎村和中国牡丹画第一村洛阳平乐农民牡丹画一样注入经济元素,跳入市场呢?对此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柔和的阳光洒在一排排整齐的楼房上,红墙青瓦掩藏在葱茏的树木之中,几位老人在绿阴下唠着家常,这是一个极其平常的村落。

他们时而欢声大笑,时而为坚持自己的意见争执得面红耳赤。原来他们是在交流书法,类似的场景在这个小村庄上,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过上小康生活的新密市城关镇楚沟村,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逐渐步入辉煌时期,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渐渐走上了工业化之路。

他们不仅外部环境改善了,物质生活也提升了很多,村民们的精神生活也在日益丰富。自从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楚沟村的村民们不断追求精神文明建设,他们利用村里书法爱好者多、文化底蕴深厚的特点,修建了500平方米的“书画基地”,建立了书画协会,会员达到200多人,并定期举办书画展。

日益兴起的书法热、不断提升的知名度,让楚沟村逐渐被人所关注起来。有关部门先后把该村命名为“河南省特色文化村”、“郑州市书法村”、“新密市农民书画基地”。

楚沟村村委会主任尚银州出资60余万元为村里修建了2000多平方米的“文化大院”,内设图书室、歌舞厅、科普培训馆、文体活动室等学习娱乐场所,抽出专人管理,一年365天全天候开放。楚沟村人有喜爱书法绘画的传统,为给大家提供更好的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平台,尚银州2002年又拿出20多万元在村里建起了“书画基地”。目前,只有2052人的楚沟村,省、市书法协会会员就有200多人,村民参加各类书画比赛,获国家级金奖30多个。该村还在每年元旦、春节等重大节日举办书法绘画大赛。

同时,新密市城关镇妇联积极发挥作用,每年给该村开展妇女培训活动6次,提高农村妇女文化水平。在全镇积极开展“敬老好儿女”评选活动,涌现了一大批敬老爱老的先进典型,在全镇营造了良好的敬老风气。

楚沟村村支书张宗海对记者说:“伴随着农村文化建设的多样化,休闲娱乐、舞文弄墨不单纯是城里人的生活,新农村的农民也要‘能文能武’。”

一个祖孙三代的书法家庭

一座四合院坐落在楚沟村马路的右侧,门上挂着“卫生所”三个大字,这就是张中信的家。今年63岁的他是一名中医,不仅精通中医而且对书法也颇有研究,并在2004年加入河南省书协,成为会员。

张中信告诉记者,他从小就喜欢书法,在很小的时候家里贫穷,只能用水在石板上练字,有时候去地里干活,歇脚的时候,把土地磨平,用树棍在地上写字,不仅可以练字还可以缓解劳累。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房子宽裕,他专门布置了一间书画室,留作和朋友交流学习书法用。

走进张中信的书法室,迎面扑来一股墨香,使人心旷神怡。墙上挂满了字画,淡淡墨香让人不由自主地细细端详。这些字有的笔走龙蛇、有的遒劲有力、还有的笔酣墨饱。看上去显然出自多人之手,记者好奇地询问,得知全部作品都是出自全家成员之手。

受张中信老人的熏陶,他的儿子张世录也自幼练习书法,所写的书法独成一派。通过多年的不断努力,张世录在2007年被河南省书法协会吸收为会员。一个平凡的农村家庭,出了两个省书协会员,这可谓不多见。

在书法的熏陶和潜移默化中,现在正读高中的张世录的女儿,也练习书法,并且经常在比赛中获奖。在记者采访时张中信老人说:“我并没有强制让孙女一定要练习书法,可他们看我写得多了,也喜欢上了这门书法艺术,其实俺村的书法传统基本上都是这样延续下来的。我还参加过几次国家级的书法比赛,曾经获得过‘全国书法大赛金奖’,并且被中国书画研究院吸收为会员、被河南省书画研究院聘任为研究员。没想到练书法会获得这么多荣誉,这是国家对我水平的认可啊。”说起获奖的经历,张中信流露出很大的自豪感。

提到将来的目标,张中信非常肯定地说:“培养更多的书法人才,让楚沟村的书法走向全国。”

类似张中信老人这样的家庭在楚沟村还有很多,他们以书法为介交流感情,并且在书法中寻求着自己的精神世界。

记者又来到张成勋老人家,今年已经77岁的张成勋,看上去依然精神焕发,他自小跟随父亲和兄长学习书法,现在还坚持每天在一块石板上练习。他说:“俺写字不为出名,不为牟利,就为自己高兴。干活干累了,写上它几笔就觉得轻松多了,遇到啥烦心的事,写上几个字,也会觉得舒坦。”

因书法而改变的村庄

张宗海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为了能够满足村民对书法爱好的需要,村里成立了书画协会,办起了书法展厅和家庭书法展,每年还举办两次书法比赛,农闲时节邀请专家来授课,举办交流会,提高村民的书画创作水平。过去,农民把地里的农活干完后,喜欢打牌、赌博、吵嘴、斗殴,自从办书法比赛以来,农民的素质提高了,村里的风气也好了。”

随后记者来到村民张海池家,进入院内给人一种舒心的感觉,一株株精心修剪的树木十分别致,十几盆优雅的盆景和精致的菜园浑然一体。在他那间不大的练字房里,墙上几十幅字画散发出淡淡墨香。他对记者说:“写字是一种享受。”

张海池把书法当成了一种享受,而更多和他一样爱好书法的村民也从中寻找到了乐趣。他们洗去腿上的泥巴,伏案挥毫泼墨那种忘情的姿态让人难以想象他们的真实身份竟然是农民。

浓厚的墨香吸引着更多的村民参与到书法艺术之中。该村也被命名为“农民书法村”、“特色文化村”。

新密市文联主席张延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楚沟村的这种现象充分表明了群众在物质生活丰富的同时,更渴望精神方面的追求。这种好现象也使很多村民得到了益处,但是如何寻找到一个永葆青春活力的路径,这是楚沟村目前应该做的一个重要事情。”

“农民书法村”的突围

这个蕴含书法艺术的村庄,随着书法爱好者的增加,逐渐形成了一种品牌。

然而,在当今经济时代,楚沟村书法如何能像商丘民权画虎村和中国牡丹画第一村洛阳平乐农民牡丹画一样注入经济元素,跳入市场呢?这成了他们思考的一个最重要问题。

就在他们围绕这个问题争论时,郑州市委宣传部驻村帮扶工作队进驻到了楚沟村。工作队不仅从物质文明抓起,而且还抓紧了精神文明建设。他们鼓励、扶持农民开展书法创作。并且帮村里成立了书画协会,办起了书法展厅,每年定时举办书法比赛,农闲时节邀请专家来授课,举办笔友会,提高村民的书画创作水平。通过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大力帮扶,现在书法创作已成为楚沟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大亮点和特色。

为更好地推出这一靓丽的文化名片,将楚沟村推向郑州乃至全省,2009年国庆节前夕,在工作队的创意策划下,楚沟村在郑州市文化馆举办了农民书法展。作为郑州市国庆系列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书法展共征集了农民书法作品200余幅。作品充分展示了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取得的辉煌成就,展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丰硕成果,和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崭新风貌,为共和国六十岁生日献上了一份独特礼物。

一些有经济头脑的农民书法家,开始对自己的书法作品进行包装和宣传,并试水“经济化”运作。

张宗海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我们下一步,将对全村的书法爱好者进行强化培训,依靠书法艺术为根基,大力进行市场化运作,使他们在追求精神需求的同时,也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只有注入了经济效益,才能使书法艺术在楚沟村永葆青春。我们的目标是用三到五年时间,把楚沟村打造成名副其实的‘中原第一农民书法村’”。

通过书法艺术的熏陶,楚沟村农民的素质提高了,村里的风气也变得越来越好。楚沟村人在大力发展本村的乡土文化同时,也已撬动智力经济的杠杆,个个都变成了“能文能武”的新农民。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