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1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摆脱“伪幸福”的可能结果
乡官骂人有理,农妇回骂有罪?
“胶囊公寓”是对高房价的控诉
网络公关公司操纵舆论
旱区农户生活实录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摆脱“伪幸福”的可能结果

与幸福对应,“伪幸福”是今人创造的新概念。在汉语词汇铸造中,伪和幸福似乎是第一次对接。可以说,社会有了不小的“伪幸福”的人群,有了“伪幸福”的生活形态和情态,才有了“伪幸福”这样的说法。“伪幸福”实在不好维持下去,在经济发达的珠三角一线城市,有部分年收入在5万至10万元左右的家庭,正准备摆脱大都市带给他们的“伪幸福”,去二三线城市追寻真正的幸福。(据3月28日《中国新闻网》)

“伪幸福”还不完全等于不幸福,不幸福就是不幸福,而“伪幸福”者似乎还有一些幸福的虚幻,似乎还残存了一丁点儿的幸福。那些“伪幸福”的人,尽管生存压力大,劳累的身心与表面光鲜的工作形成巨大反差,但在平时,他们却要竭力装出幸福的样子。就是说,“伪幸福”的人,是一些在人前披着幸福伪装的人,他们常会制造出一些看似幸福的光影与响动。

幸福的人的幸福都是相似的,而“伪幸福”的人却各有各的伪法。“伪幸福”人群中有大量的房奴,他们可以在网络这一虚拟的场所尽情地宣泄苦闷、忧愁,但他们不可能把这类情绪不加伪装地带到生活里,带到职场中。“伪幸福”人群里有为数不少的处于亚健康状态的男男女女,他们的身体上的亚健康和心理上的亚健康都是累出来的,都是由焦虑、焦躁带出来的。日常消费高,钱不够花,生活节奏又那么快,还有人情之烦、之累,操不完的心,层出不穷的不如意,这些东西让许多“伪幸福”的人亚健康了。人没健康,谈何幸福?但是亚健康的人处于各种考虑,生活中都还要装出健康的样子,精神抖擞的样子。

“伪幸福”的人们欲摆脱“伪幸福”,从一线城市移居到二三线城市,像是场集体出逃。这种自觉与非自觉的行为实际上是一种社会学里所说的“集体行为”,即在相对自发的、无组织的和不稳定的情况下,因为某种普遍的影响和鼓舞而发生的行为。这样的行为源于一种集体恐慌,而卷入这些行为的人们的目标和期望是既清晰又模糊。脱离一线城市的“伪幸福”,所奔向的就一定是幸福吗?这可能仅是一厢情愿。对于幸福的理解,言人人殊。幸福在于对生命的积极发现,幸福在于创造,幸福在于对生活的选择与取舍,幸福还在于人的感受能力的强弱。没有这一切作背景、作基础,人挪活就难以成为可能,结果倒可能是,“伪幸福”的人从这一个“伪幸福”奔到了另一个“伪幸福”。 今 语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