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1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摆脱“伪幸福”的可能结果
乡官骂人有理,农妇回骂有罪?
“胶囊公寓”是对高房价的控诉
网络公关公司操纵舆论
旱区农户生活实录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胶囊公寓”是对高房价的控诉

78岁老人黄日新在北京海淀区六郎庄设计了一批“胶囊公寓”,每间面积不到两平方米,却可躺、可坐、可看电视、上网。黄老称,他“不为赚钱,只想找到一种解决刚毕业大学生过渡房问题”的办法。(3月30日《华西都市报》)

深圳集装箱蜗居尚未淡出公众视野,北京老人设计的“胶囊公寓”问世。民众化解蜗居尴尬的民间智慧让人五味杂陈。长2.4米、宽仅0.72米的房间放一张单人床都捉襟见肘,又如何设计成“五脏俱全”的公寓呢?如此紧凑的住房,住起来恐怕并不舒服。尽管老人的初衷是为了解决刚毕业大学生的过渡房问题,老人准备赔本把“胶囊公寓”租出去,但是并没有多少毕业生对这种没有起码居住尊严的“胶囊公寓”领情。老人设计“胶囊公寓”与其说是一种民间智慧,还不如说是一场吸引眼球的行为艺术,是对当下楼市暴涨局面的无情讽刺。

按照世界惯例,正常房价收入比是3至6倍,然而不少城市的房价收入比出现了严重扭曲。以北京为例,2009年8月,北京市的房价收入比已达27:1,超出国际平均水平5倍。市区楼盘正在向5万元/平方米的天价迈进,就连北京周边的燕郊商品房也突破了万元大关。深圳市房地产信息网监测数据显示,2009年2月,深圳市新房成交均价10988元/平方米,而去年9月达20940元/平方米。几个月的时间深圳房价涨幅达到90%。房价飙升,显然难言正常。去年12月14日,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贺铿在参加央视《面对面》节目时直言自己买不起房。副部级官员都买不起商品房,普通民众拿什么买房?刚毕业的蚁族拿什么租房?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房价走向到底如何,应由购房人与开发商在市场框架内博弈。开发商主动放弃暴利心态、还原房价成本,才是理顺房产市场供求关系,支撑楼市健康发展的关键。如果房价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相差太大,楼市除了释放一些刚性需求外,缺乏持久繁荣的原动力。

在我看来,“胶囊公寓”问世的现实语境,实际上给当下楼市暴涨局面开出了中肯的药方。虽说住房消费已经进入了市场化时代,房价走向应由消费者与开发商在市场框架内博弈。但是从构建和谐社会的层面看,作为百姓重要生活资料的自用住房,不仅仅是一种商品,它实际上带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让百姓“居者有其屋”,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这一方面提醒地方政府体现责任担当。打破房地产财政思维,降低地价与税费让利于民,为房价理性发展提供市场原动力。另一方面也提醒开发商改变暴利思维,主动还原房价成本。如果地方政府不走出房地产财政怪圈,在降低地价、税费方面尽到责任;开发商不放弃暴利心态,楼市繁荣局面恐怕难以持续。 刘凯玲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