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4版:周末聚焦清明 上一版3
从民间找寻失去的礼仪
民族的节日 心灵的盛宴
不同的祭奠
一样的哀思
愿逝者安息
愿生者幸福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民族的节日 心灵的盛宴

本报记者 李 娜 王 红

又逢清明,这是一个感悟生命、缅怀先人的日子,那挥不去的丝丝情愫,在这个特定的日子里无限绵延……

对阡陌纵横的农业中国来说,清明是刀耕火种的一个节气;对忠孝仁义的道德中国来说,清明是认祖归宗的一种祭扫;对诗词歌赋的文化中国来说,清明是对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尊重……

千年来,人们用各种形式来度过这个特殊的日子。今年,已是清明节被正式纳入国家法定假日的第三个年头了,我们看到一幕幕家人携手扫墓踏青的和谐画面,有越来越多的人倡导“低碳扫墓,绿色清明”,鲜花祭奠、网上祭奠、树葬、海葬等形式正在逐步取代一些不文明的祭奠活动;更多的人选择这个小长假出门踏青,去体验春天的美好和生命的复苏——

低碳祭扫 风清景明

省电力公司职工、今年48岁的郝立志是家中长子。以往清明,他都会给父亲“大操大办”一番。今年清明他则说:“低碳生活,绿色祭祀。今年我就给老父亲送上一束鲜花,又环保又节约。”

市民刘刚的姥姥和姥爷生前是离休干部,两位老人的骨灰一直存放在烈士陵园。今年清明前夕,刘刚和家人商量,将两位老人的骨灰进行了树葬。3月28日,他和家人一起种下了一棵大叶女贞,将老人的骨灰洒在了泥土里。

郑州市殡葬管理处主任杨虎介绍说:“从2008年郑州市第一次组织集体树葬活动以来,报名人数每年递增。参与人数的增多,表示人们越发重视低碳的殡葬方式。”

与之相对应,郑州市的各个墓地都推出了壁葬、花坛葬、草坪葬等绿色殡葬方式,由于形式新颖和环保节约,前来咨询的市民也与日增多。

而对于年轻人来讲,更是兴起了网上祭祀。32岁的公务员赵静告诉记者,今年清明,她打算专门在祭奠网站上为逝去的亲人设祭堂,点上香烛,敬上一杯茶。“虽然是虚拟的,但那分思念是真实的。”

悠悠思念 体会感恩

几乎每年清明, 国棉三厂的退休职工、65岁的周忠和都会带上一家人赶回老家“看望”去世的父母。大孙女图画比赛得了第二名;小儿子今年也添了个胖小子……一年中的喜怒哀乐,一家人的生活变化,老周对父母说得很详细。老周的想法很简单:“百善孝为先,每年带孩子来扫墓,我的话,我的行动,孩子看得到、听得到,这种形式本身就是对儿孙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

中学教师、42岁的胡灵说:“虽然不能每年都赶回老家扫墓,但一到清明,总想起父母。到如今,我后悔没有给父亲换一个新的电动剃须刀、后悔没有带母亲去看她最喜欢的大海……子欲孝而亲不在,这是人生最大的一种悲哀,而一年一度的清明节,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弥补孝心的机会……”

著名作家毕淑敏在《孝心无价》一文中说:“我相信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过‘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可惜人们忘了,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世界上有很多珍贵的东西,当我们拥有时并未珍惜,直到失去的那一天,才蓦然发现它在我们生命中是那样宝贵。父爱母爱,就是如此。清明节,让我们在思念中体会感恩。

清明经济需要

更多传统文化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这是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眼里的清明扫墓,时至今天,鲜花祭奠,插柳踏青、放风筝……形形色色的传统民俗,将对先人的追思与对万物复苏所带来的欢快融为一体。

昨日,记者走访陈寨花卉市场了解到,虽还未到清明节,但已有市民提前购买或预订鲜花扫墓。商家普遍表示,清明节订花自上周末开始逐渐升温,虽然价格一路走高,但订花量却翻倍增加。

事实上,清明节一直以来都是不少居民的家庭团圆日,郑州人一般都是以家庭组团的形式扫墓,上午扫墓、中午吃顿团圆饭、下午在周边景点踏青成了多数市民清明假期的行程表。清明家宴不仅带旺了郊区“农家乐”,市内不少餐馆酒店也在春节淡季后迎来第一个小高峰。

“经过近两年的市场培育,市民对清明小长假的认同度有所提升,所以清明商战力度也有所提升。但从总体来说,传统文化回归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清明经济,但这一市场在郑州还没有进入成熟阶段。”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清明经济仍缺乏有效的整合,需要更多把郑州的人文历史资源和风俗民情更多地相互结合,才能利用清明小长假撬动市场整体消费需求。

清明是一个节气,是一个被赋予了追思感恩的日子。

人间四月,花意阑珊;清明时节,乍暖还寒。清明的文化,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渗入了我们时代的新韵,且历久弥香。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