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1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别再用孩子的
生命豪赌了
终于可以屏蔽CCTV了
别用生命奇迹掩盖监管渎职
我们的房子
为什么会“英年早逝”
官员阅读开始关注民生话题
yhs100418
yhs100417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别再用孩子的
生命豪赌了

别再用孩子的

生命豪赌了

家住广东佛山市顺德区杏坛镇光华村的9岁小学生小龙(化名)在4月3日这天,因为拒绝被父亲拉去附近的补习班上课被父亲当街暴打身亡。(4月6日《广州日报》)

无独有偶,浙江嘉善县一名3岁小女孩也因为没有背诵下来李白的《静夜思》,被母亲多次拍打头部导致死亡。(4月6日《钱江晚报》)

两个幼小的生命就这样陨落了,留下的除了人们对两名家长这种打骂教育的质疑外,就是那些因“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教育意识越发偏离引发的无尽哀思,而这种哀思表达的更是一种忧虑、一种感叹和一种令人窒息的压抑。

其实,不管是做面点的小龙父亲,还是一个月只有200元生活费却要养活三个孩子的3岁女孩母亲,他们都在用自己微薄的收入支撑孩子的求学之路,希望孩子将来能有出息,所以,他们并非完全不称职的父母。遗憾的是,他们选择了粗暴的方式来宣泄对孩子的失望,以致失手酿成惨剧。这并非个案,其实这种急功近利的教育方式在当前的社会很普遍。那些在现实社会中经历的痛楚和无奈,令很多人不惜用连本带利的期望去豪赌孩子的未来,希望他们能在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有一个美好的前程。这种期望几乎变成了一种疯狂的赌博,而赌注就是那令人叹息的童年、令人惋惜的生命和令人痛惜的教育手段。

豪赌下的“爱”有时难免落于传统,以至于“树不修不成料,儿不打不成才”、“舍不得重打,上房揭瓦”等等教子经验,依然很有市场。“孩子是父母的,打自己的孩子天经地义”,这种试图完全控制孩子的成长方式与方向,事实上却名正言顺地侵犯了孩子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人格权利。这种“我的孩子我做主”的跋扈,几乎广泛存在于家长的教育思维中,也更让人有一种无处不在的窒息感觉。

有一本叫《自然的指印——遗传在性格中扮演的角色》的书曾这样写道:父母对孩子的幻想——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往往不太顾及孩子本身。为人父母者多半无法避免这种心理,或者根本就坚持这个想法。在理直气壮的“为了孩子的明天”的教育意识引导下,这一刻,孩子的权利、家长的责任和义务统统被抛到一边,留下的仅仅是那些带着善意却表现得极其赤裸裸的催熟教育。

孩子稚嫩的生命,显然无法扛起家长那些堆积了各种渴望的重担。自然界中,万物的成长原本是一个令人欣喜和充满情感的积累过程。可是,我们却近乎野蛮地将这种规律拦腰截断,并嫁接一些并不属于同一个血脉的教育期待,结果虽然能够满足一些自私的欲望和虚荣,却很容易葬送了孩子们本来美好的成长经历。家长啊,这个豪赌实在太得不偿失了。  万 夫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