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1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郎咸平是感性时代的意见英雄
郑渊洁新作
文化病症下的早熟童年与返稚青年
潜规则变“明规则”又隐藏了什么
一个社会创造力萎缩的根源
究竟谁是“中国最早的长城”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一个社会创造力萎缩的根源

现在,一个人想要读到好书并不是件难事,因为无论购买还是借阅,都很容易。但是,23日上海发布的《2010年青年阅读调研报告》显示,77.2%的大学生接触中国人文经典的主要途径是中学课堂教育。阅读人文类图书的数量上,77%大学生在3个月内阅读人文类图书量都在两本以下。在阅读文学名著方面,有57.4%的大学生靠观看电影、电视剧或阅读缩略文本、文学简介等。(4月24日《东方早报》)

有一种认知是,阅读本身即是快乐。譬如,雪夜读书,曾是无数读书人温馨而浪漫的精神图景,阅读带来的精神享受,为其他方式所不能比拟。书是什么?书是好东西。在艾柯与卡里埃尔的对话里,卡里埃尔说,透过书的历史,人类可以重建文明的历史。书中自有教义,书不仅是容器、储藏所,更是“伟大的拐角”,从这个拐角出发人们可以观察一切,讲述一切,乃至决定一切。书是起点和终点。书是世界的戏剧,乃至世界的终末。

从阅读面、阅读量说,一个人在中学课本里得到的人文滋养,可谓少得可怜。上了大学,阻碍人们阅读人文经典的因素,一是有人把平时没有时间作为借口,另一个则是对阅读没有兴趣,喜爱其他信息媒介。即便是走出大学校门,又何尝不是如此?阅读对许多人来讲,都不是一件重要的事,驱动着功利主义的马车,奔向赚钱、升官的目标,才是第一要务。享乐至上、至死,使人们的精神世界变得匮乏的同时,也使得本土愈来愈远离书香社会。

孔子曰:不读诗,无以言。只能是这样,一个“不读诗”的人,肚子里能装些什么东西?平日里,他不打诳语、不言妄语,又能说出什么?“不读诗”,知识结构的组成就会可疑,就会不可信。“不读诗”,思维就会变得狭窄,对人性的认识就会显得肤浅,就会缺乏对外部自然现象的人文关切,就会对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缺乏深刻的认知和感悟。

在一个人文精神不断流失的社会,在一个人文动力丧失的社会,青年对阅读人文经典难以产浓厚的兴趣,它们之间的结局,正是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这是一种个人生命的悲哀,还是一种社会的悲剧。它既是社会感性力量、理性力量枯竭的具体表现,又是一切创造力萎缩的根源。 今 语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