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1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郎咸平是感性时代的意见英雄
郑渊洁新作
文化病症下的早熟童年与返稚青年
潜规则变“明规则”又隐藏了什么
一个社会创造力萎缩的根源
究竟谁是“中国最早的长城”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打印】  
究竟谁是“中国最早的长城”
“长城之父”之争由来已久楚长城藏于深山人未识长城源头有待国家认定
齐长城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资料图片)

4月17日,新华社发布消息说,山东考古人员对该省境内的齐长城进行了精确测量,测量出“中国现存有准确遗迹可考、年代最早的长城文化遗产”齐长城最新长度为620多公里。

而此前的3月9日,新华社播发郑州专电说,河南已用考古学的方法,找到了中国最早的长城楚长城,河南境内的楚长城长137.22公里。

品味着这两条有些矛盾的新闻,一个有意思的问号很快浮现在记者的脑海中:齐长城与楚长城,究竟谁是“中国最早的长城”?

两条长城均称“年代最早”

长城是我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各地曾对长城做过不同程度的调查,但限于当时的条件和认识水平,有相当部分长城的情况并没有搞清楚。

来自新华社济南今年4月17日的电讯说,根据国家文物局2006年开始实施的《长城保护工程(2005~2014年)总体工作方案》,从2008年12月至2009年7月,山东省从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物保护中心、博物馆抽调8名业务骨干组成调查队伍的主力,全省各分管地市及长城经过县区各抽调一名业务骨干配合,完成了齐长城野外调查工作。

报道称,齐长城呈现为若干段横亘在山东境内,西起济南市长清区孝里镇广里村北,在青岛市黄岛区东于家河庄入海,“为中国现存有准确遗迹可考、年代最早的长城文化遗产”。主持这次调查的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齐长城资源调查工作队队长李振光认为,齐长城虽然名气不及明长城,但齐长城开创了中国线型防御工程的先河,且建筑年代最为久远,其学术考古价值在所有长城中更显特殊。

李振光说,考古人员还在长城残破墙体断面中发现不到20片陶片标本,分析确定齐长城建筑年代为春秋中晚期,成为史料记载之外考证齐长城确切建筑时代的重要证据。目前,调查队准备将重要数据以及其他发现整理成书面报告,上报国家文物部门。

就在山东省宣称测量出“中国现存有准确遗迹可考、年代最早的长城文化遗产”齐长城的最新长度之前的一个多月,河南省文物考古部门则宣布用考古学的方法,找到了被称为“长城之父”的楚长城。

3月9日,新华社播发郑州专电报道:河南省文物局新闻发言人、副局长孙英民8日说,河南已用考古学的方法,找到了被称为中国“长城之父”的楚长城,第一次确定了楚长城的地理位置和走向,使后世逐渐迷失的楚长城分布线路及区域再次清晰地展现出来。

电讯说,2008年10月至今,为配合国家文物局长城资源调查项目及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根据河南省文物局的统一部署,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担了楚长城资源的调查任务,组织了两个调查队,分段进行调查。

两个调查队徒步行走763公里,经过考古专家一年多的调查,目前已基本掌握了河南境内的楚长城分布线路。楚长城主要分布在豫南的平顶山、南阳、驻马店、信阳4个地级市的25个县(区),长137.22公里。

2009年6月至9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舞钢市平岭长城遗址焦桐高速叶县至舞钢市段穿越区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长城墙体内发掘出的遗物年代大部分为春秋时期,少量为战国早期,未见晚于战国时期的遗物,平岭长城年代与文献记载的楚长城时代一致。

今年1月至2月,调查队对楚长城关口之一的泌阳象河关遗址进行了系统调查,利用自然断面对部分墙体进行铲刮。象河关关墙内出土的陶片和石器等遗物,遗物时代早者可达新石器时代,晚者不晚于东周,发掘出土的遗物与古代文献记载得到了相互印证。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孙新民说,他们对舞钢平岭长城遗址进行的发掘及象河关的试掘,首次以考古发掘的形式将楚长城墙体和关堡的结构及建造程序展现给世人,并用科学发掘出土的遗物断定了楚长城的年代,这在楚长城研究上还是第一次,对推动楚长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长城之父”之争由来已久

提起长城,人们多会想到秦始皇下令修建的万里长城。不过,著名的万里长城并非是我国最早的长城。长城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各诸侯国多修建有长城,有楚长城、齐长城、魏长城、赵长城等。

对于最早的长城出现在什么时代哪个诸侯国,却是众说纷纭,史学界和长城学界主要形成了两种观点:有人认为春秋时期的楚国长城修筑最早,有人认为春秋时期的齐国长城修筑最早。

据史籍记载,楚国于公元前七世纪时,在现今河南、湖北一带修筑城墙,这就是中国最早修筑的长城。后来,齐、魏、秦、燕、赵等国也在自己的疆土上修筑高大的地墙。因为这种城墙很长,而且与一般城市中的城墙有所不同,周围也不封闭,所以又被称为长城或长垣。

长城学界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1998年6月,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来华访问期间,曾登上北京怀柔境内的慕田峪长城游览。陪同的中国外交部官员指着一位中年人说:“总统先生,这位是我国著名长城学专家、中国长城学会秘书长董耀会先生,他曾徒步考察过万里长城,是专门来给您介绍长城的。”

看着像巨龙般蜿蜒盘旋在崇山峻岭上的长城,克林顿兴致勃勃地问董耀会:“这是最早的长城吗?”董耀会摇摇头说:“不是,据《史书》记载,最早的长城是中国楚代修建的长城。”

长期以来,楚长城只存在于文献中,到底有没有楚长城、楚长城在哪里、它是怎样建筑起来的?考古界一直没有给出明确答案,董耀会也一直想揭开长城源头之谜。

2000年8月,通过对位于楚文化发源地的河南南召县境内发现的100多座绵延不断的建在险关要冲上的古山寨和石城墙的考察研究,董耀会初步认定,这就是中国最早的长城——楚长城遗址。

2001年8月,董耀会同中国长城学会副秘书长吉人一起再次来到河南,经过详细考察,确认楚长城就是中国最早的长城。兴奋之余,董耀会和吉人分别挥笔写下了“长城之父”、“祖赐长城,无价之宝”的题词。

通过实地考察,董耀会认为,在我国历朝历代中,最早只有楚国才有修筑长城的必要和能力。公元前688年楚灭申后,一直到公元前292年秦灭楚,这400年间河南部分县为楚国属地,处在楚国的北部边境。楚之前的朝代虽然也发生过战争,但这些朝代均没有修建大规模永久性军事防御工程的必要和能力。在南召县境内发现的古石寨城数量多、规模大,寨与寨之间有联系,且城寨均位于险关要冲,只有春秋时期强大的楚国才能修建如此规模的长城。

楚长城藏于深山人未识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地处中国中部的河南好像和长城不沾边。虽然史籍上记载楚国曾在中原一带修建长城,多年来河南并未发现楚长城的遗迹。

中国长城学会会员、南召县楚长城研究会副会长、南召县史志办公室主编艾廷和已研究楚长城有多年,他告诉记者,不少典籍对楚长城多有记载,但楚长城距今已有2600多年,加之古籍用语简约,有些仅提到这条长城的名字而已,使得后世难以寻觅。

楚长城的谜团,是在不经意间被打开的。

上世纪末,有人频频在南召县板山坪镇境内的大型石寨城周家寨开山放炮,开采大理石,山下的村民不忍心看到这些老祖宗传下来的石寨从此消失,纷纷向县里要求进行考察和保护。

2000年2月,由艾廷和等14位史志、文化界人士组成的考察队,请村民做向导,前往周家寨考察。只见这里的城墙寨堡延展山头约20余公里,大体呈线状分布,互有联系,规模宏大,石城向外部的大青口和大军门两方的重要关隘都有长长石墙连结的建筑特点,让考察人员惊叹不已。他们根据史籍、方志的记载,初步认定这是楚长城线上的一座大型关城,而诸如此类的石城山寨,在南召县境内有100多座。

考察结论引起了该县领导的重视。当年8月7日,南召县派艾廷和等人将当地楚长城的分布情况,向中国长城学会秘书长董耀会汇报。董耀会认为南召县的考察很有价值,对于楚长城是否存在,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多数学者依据古代文献认为楚长城确实存在,却拿不出楚长城遗址的实据。如果周家寨确系楚长城关城,无疑将解开楚长城的历史谜团。

随后,董耀会和中国长城学会副秘书长吉人来到南召,实地考察了南召境内的古石寨遗迹。15年前,通过查阅古文献和地方县志,董耀会曾经勾勒出楚长城的马蹄形分布轮廓,但没有实证。通过实地考察和艾廷和提供的南召石寨城分布图比对,与董耀会15年前的勾勒图完全一致,因此,两位秘书长认定:这应该是春秋时期的楚长城。

当年10月,中国长城学会分别向国家文物局及河南省有关部门发出公函,公布了长城学会这一认定,建议对楚长城遗址进行研究和保护。

就这样,沉睡了2000多年的楚长城遗址被“崩”到了世人面前。

2002年5月7日,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吕济民,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中国长城学会常务副会长罗哲文,著名历史与古文化专家郑孝燮等人来到南召,考察了周家寨等多处古石寨遗迹。这些建在险关要塞上的古石寨,顺山脊蜿蜒曲折数十里,虽历经沧桑,峰巅上的寨城依稀可见,充分体现了史籍记载的“用险制塞”的原则。眼前的情景让78岁的罗哲文先生激动不已,他不停地用相机拍照,兴奋地说:“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伟大建筑,是无价之宝,太了不起了!”

在考察结束后的论证会上,罗哲文先生说,他1952年就开始研究楚长城,今天完成了50年的夙愿。以前他认为齐长城是最早的,从楚国屈完退齐国联兵的史料可以推测出,齐国是看了楚国的长城有作用后,才修建长城的。

此后,一系列对楚长城的调查研究逐步展开。通过实地考察和反复论证,很多专家认为楚长城是我国最早的长城,楚长城比齐国长城早约300年,比魏国长城早约310年,比赵国长城早约340年,比燕国长城早约370年,比秦始皇统一华夏后修筑的万里长城早约460年。

长城源头有待国家认定

1987年,中国的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整体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在国家文物局官网上,记者看到世界遗产委员会这样评价长城:“长城修筑历史可上溯到公元前9世纪的西周时期,周王朝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俨狁的袭击,曾筑连续排列城堡列城防御。春秋战国时期列国诸侯为了相互争霸,互相防守,根据各自防守需要,在自己边境上修筑起长城,最早修筑的是公元前7世纪的楚长城,其后齐、韩、魏、赵、燕、秦、中山等大小诸侯国都相继修筑长城以自卫。”

时至今日,认为楚长城是最早的长城的观点已占多数,不过,有关楚长城及长城源头的争论并未平息。

一些考古专家认为,中国历代多修有长城,河南现存的长城遗迹有可能成型比较晚。还有人认为,楚长城是子虚乌有。2006年6月25日,齐长城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些学者依据《管子·轻重篇》的记载“长城之阳鲁也,长城之阴齐也”,认为齐长城是最早的长城。

艾廷和认为,《史记》记载,齐国最后一次修筑长城是齐宣王时期(公元前319~公元前301年),“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齐州,千里余。”对于《史记》的记载,人们是认可的。《管子》的记载却值得质疑,因为此书并非管仲所著,系后人托其名所作,不足以证明管仲时期(公元前645年)齐国已修筑长城。楚长城从《左传》的记载可以认定,从楚成王十六年(公元前656年)楚国已开始使用长城抵御齐国的记载,加上目前河南发现的大量楚长城遗址,可证明楚长城当是最早的长城,是长城修建史的源头。

针对有关争论,很多专家表示,自己的观点只是一家之言。河南、山东两省文物部门的官员也向记者表示,考古界、学术界的说法只是为国家的认定提供了参考,究竟谁是长城的源头,最终要由国家文物局调查认定。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