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一园一景扮靓绿博园
85%以上窗口单位月底达标
大事记
办好民生事 百姓绽笑颜
郑州师范学院昨挂牌
今年助残活动
惠及150万人
400万台农机
备战三夏生产
冷空气频繁袭
本周雨水不断
我省今年扶残助残活动内容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办好民生事 百姓绽笑颜

本报讯(记者 王红)曾经,70后的赵冰很羡慕在京沪穗工作的大学同学,但现在,那些生活在京沪穗的大学同学开始羡慕他了。2010年,留在郑州的赵冰,买了房、添了车、结了婚,过起了幸福的小日子。

普通人家幸福小日子的背后,是郑州经济发展、财政收入的稳步快速增长。统计显示,2000年,郑州生产总值仅为732亿元,2009年已经达3300亿元,10年增长4.5倍。地方财政收入也由2000年的45.99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521.7亿元,10年增长11.3倍……一串串耀眼的数据,折射出10年间郑州城乡居民日常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

32岁的赵冰用自己在郑州的10年生活讲述一个普通人的生活变化。2000年,他刚刚大学毕业,一个月1200元的工资,拥有一台品牌电脑就是他最大的梦想;2004年,虽然月收入增加到3000元,但房子、车子对他来说仍是遥远的梦想;2005年,在政府创业贷款的支持下,赵冰和朋友成立了自己的软件工作室;2007年,他贷款买了106平方米的新房;2009年,他又拥有了一辆白色“乐风”。

赵冰10年来的生活变化,其实是郑州人收入的跃变——2000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仅为5850元和2910元,2009年增加到17417元和8121元,都是10年前收入的近3倍。10年间,经济发展带来的变化深刻印在老百姓的柴米油盐里,渗透在郑州人的衣食住行中。

如何能让百姓更多地享受城市发展的成果?为此,市委、市政府竭尽所能将财政天平向民生支出不断倾斜。以2009年为例,全市地方财政支出353.1亿元,仅民生支出就达171.6亿元,其中,教育经费支出61.9亿元、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36.2亿元、医疗卫生支出21.5亿元……

如果说郑州正精心描绘着一幅以800万张笑脸为内容的巨型画卷,那么市委、市政府的民生工程就是这张图画的亮丽底色。

就业是民生之本,2000年,全市当年新增就业人员5.8万,2009年城乡就业、转移就业人数扩大到25.1万人,10年间,全市实现城镇就业再就业近百万。

教育是民生之基。2006年,郑州实现农村中小学生实行免费义务教育;2008年,郑州城市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免交杂费。

就医是民生之急,2006年,郑州市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全覆盖;2007年,郑州率先试水“全民医保”,从呱呱落地的婴儿到耄耋老人,全部实现大病保障。

社保是民生之依。2008年,郑州市率先在全国省会建立了城乡一体化的全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比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整整提前了12年!

创业容易了、城市环境美了、文化生活多了……在郑州的“民生画卷”里,还有太多的亮色,情暖人心,无须冗述,百姓一张张绽放的笑脸是对党和政府最好的回报。

以人为本

改善民生

牛安生

十年来,郑州市在民生建设方面取得的长足进步是有目共睹的。总体上说,老百姓在经济收入、就业、住房、社保等方面的改善比过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充分说明,这些年中共郑州市委、市政府的工作中,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了显著成就。

改善民生,就是要从解决人民切身利益问题着手,不断改善人民群众在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等方面的条件,这些问题解决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问题就好办了。

为什么必须高度关注和重视民生工程?因为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其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人民的政府,就是为人民而工作,为人民而生存。如果不能够很好解决民生问题,这个党、这个政府就是不合格的,改善民生是一个党、一个政府赢得民心、得到人民拥护的基本条件,是保持党和人民血肉联系的基本条件,也是保持和巩固执政党执政地位的基础工作。同时,关注和重视民生也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因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为了人、依靠人、发展人、以人为标准,重视民生建设也最能体现我们党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关注和改善民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今后,郑州市在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等各个方面,工作任务依然繁重。做好民生建设的工程,一是要强化执政为民的理念,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这是思想基础;二是政策制定和执行必须走群众路线,力求符合民意;三是要有务实的作风,以求真务实作风推进各项工作,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作者为中共河南省委党校执政党建设首席专家)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