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2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神厨
党校同学
“误染丹青”却异彩(下)
《太阳神赫鲁斯》
太 阳 和 月 亮
诗歌里的新中国
国画
国画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误染丹青”却异彩(下)

原 非

徐先生创作《杜甫诗意画》,可谓倾尽心智,兢兢业业,不想还会遇到尴尬事。初期,他的《月夜》参加某个书画展,收到的入选证上,标的却是“嫦娥”。诗圣被大面积地遗忘,甚至是遗弃,既让他心痛,也让他心定:创作《杜甫诗意画》,他是选对了。

《杜甫诗意画》结集80余幅,至2002年告竣。其间的1990年左右,巩县民间有贤达人士刘黑记者,集资修建杜甫陵园,邀徐先生共谋大举。徐先生得遇机缘,便与同道沿寻杜甫足迹进行考察,一路凭吊感怀,行经陕西、四川、湖北等地。这一次长途出行,使他对诗人的人生际况,思想境界,艺术才华,人之所以被尊为诗圣,诗之所以被奉为史诗,都有了更为通彻的认识。内在的感动也激起他更大的热情,还在途中,他就酝酿了新的构思,决定加创《杜甫行迹》,以期与《杜甫诗意画》形成呼应之势。他觉得,唯有双轮并驰,方能载得动诗圣的厚重和博大。

考察归来,他立即投入到《杜甫行迹》的创作。历时半年,辑就120幅,可说是一气呵成。

徐先生这部巨制,以杜诗的写作时序和内容为标识,完整地取悦了诗人的一生。每幅画又都自设栏围,惨淡经营。内容决定形式,他超越了习常的写实风格,画得极是清俊脱俗,笔意超迈,做到了如《宋朝名画评》里所论的,“格致俱老,变异合理”。在画面处理上,他采用了宋书版式,且以故纸之烟黄作底,不设背景,只引用诗句,略具说明文字,钤红数枚,使画面看起来简素古雅,既富装饰性,又意蕴深邃。至于诗人的整体形象,则是心仪中的清癯刚厉,落魄飘摇。然诗人仍大气象,大胸襟。故用夸张的长线勾勒,仿若高岩通隙,日脚破云,即是伏案展读,也给人一种不得不仰视的感觉。至于诗人缘时而异的情状,或奋昂,或悲苦,或疏狂,或矜持,皆遵循诗意加以伸张,在不同的画幅里分别给予描摹。如62幅《束缚酬知己,蹉跎效小忠》,就是这样。其时诗人已安居草堂,心归田园,不想好友严武又表荐他为工部员外郎。然而,他对朝廷早已失望,无意仕进,又不便推却朋友情面,致使从违不定,舍就两难。于是,徐先生便勾出一帧瘦人肥马图来,马肥寓示升迁之好,大有益处;人瘦而又垂首若返,则显示诗人之不乐和无奈。这样对比强、烈张力饱满的画面,册中比比皆是,无怪乎著名作家鱼禾在亲识徐先生其人其画之后,称道徐先生为诗圣解人,甚而差不多就是杜甫传人了。

《河洛风情画卷》之长,更有通天扯地之概。原作二百余米,费时三载,分“新婴”、“婚娶”、“丧葬”、“夏粮”、“百业”、“织纺”、“狮社”、“强身”、“年节”九卷。这部长卷和《杜甫诗意画》、《杜甫行迹》一样,同为感兴之作,存意高远。

徐先生已经岁满花甲。这一代人,从文化意义上讲,怕都有如历两世之感,一世是传统社会,一世是现代社会。现代一词,或说是个好东西,但到我们这里就变味了,被全部物质化了。物质化的劈面而来,横扫一切,难免让深受传统意识影响的徐先生,看到了种种不如意:贪婪欺诈,人际失和,道义沦丧,荣辱颠倒……面对这诸多不如意,他既觉痛心又无力排拒,只能徒落忧患。于是,他只好退居到自家内心,自我坚守。无端的,他常常想起他的早年,梦回他生活过的乡土。这乡土是被河洛文化长期浸润过的,比着工业文明的嚣张攘夺,那里则是一派农耕文明的和融清爽,隆重的礼俗仪典,简朴的人情乡谊,渔舟唱晚,牛羊下山,炊烟飘起之时,还有倚门的妇人长声呼唤……连耕作也不是一味索取,而是那么的悠然细致,仿佛是人和土地商量好了的,人们为它饰容,它为人们回报食粮……

这样的回想,让徐先生嚼味不已,感慨不已。于是他产生了一种想法,以为田园文化,也即民间文化,才是我们高贵的精神基石,只有保护并宣扬我们的民间文化,似乎才能修正被现代物欲扭曲的心灵。作为尝试,他又拿起了画笔。

徐先生这部《河洛风情画卷》,是为民间文化或民俗文化所作的大型造像。因为工程浩繁,在构图上他颇费了一番心思,最终分为九个故事,逐一展现,但却打破了连环画的叙述方式,一个故事集中在一个画面里,以场景次第推演,了无间断。由于这些故事中的人和事,都是他再熟悉不过的,因此一旦挥毫,便不假思索,无可休止。按他自己的话说,是忘记笔墨,不计工拙。然而,正是他的信手拈来,才使这些画卷中的人物那么生动鲜活,场面那么气韵流畅,细节那么得宜有趣。我在逐卷观赏这部画作的时候,不仅看到了水墨之妙之艳之美,仿佛于水墨淋漓之中,还有乐声透出,而且是史诗般的交响曲,时而亢亮时而迥婉地在耳边响起。

且不管徐先生意在匡正世风的用心是否对头,能否有效,但《河洛风情画卷》在艺术上是非常成功的,构图和技法都有所创新,且为我们全景式地展现了一段民间史实,普通百姓的生活、劳作、婚礼、祭仪、社火、杂艺等等,甚至五谷六畜也无不跃然纸上。论其功绩,私意度之,似乎并不亚于《清明上河图》,必将成为传世之品。日光流年,试想,我们的后人无论过上怎样的日子,有怎样的观念流变,一旦打开这部画卷,就会清清楚楚他们的前人是怎么活过的,兴许还能找到与他们割舍不断的血缘和精神联系。

大哉徐小龙,大哉野夫。只因这一野夫的不守本分,“误染丹青”,却使更多的野夫(老百姓)通过他的画笔成为历史存在,而且将长久长久地存下去。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