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机遇 加大投入 强力减排
扎实推动环保事业再上新台阶
郑州市人民政府市长 赵建才
(2010年6月5日)
今天是第39个世界环境日。值此,我谨代表郑州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环保战线的同志们表示亲切的慰问,向为全市环保事业作出积极贡献的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
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多样物种,唯一星球,共同未来。我国确定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为:低碳减排,绿色生活。
1972年联合国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发展大会以来,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各国政府和公众围绕环境保护这一主题开展了大量的工作。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今年中国的主题进一步表明了我国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绿色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坚强决心。倡导低碳减排,不仅有利于缓解我国经济发展的资源约束矛盾、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且对于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减少污染排放,推进环境改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认清形势,抢抓机遇,坚定做好环保事业的信心和决心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迅猛发展,人类在享受科技和智慧带来的巨大财富的同时,生态环境也日益遭到破坏,并危及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认知的不断深化,政府执政理论的进一步转变,应对气候变化、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呼声的不断高涨,环境保护工作迎来了新的历史性机遇。
一是国际社会应对环境变化有了新的进展。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全球性环境问题进一步显现,冰川消融、洪水泛滥、生物锐减、炎热、飓风等各种环境变化背景下的极端气候现象在世界各地频频上演。环境问题日益受到人类社会的高度关注,2007年12月在印尼巴厘岛召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确定了“巴厘岛路线图”,要求所有发达国家都必须履行可测量、可报告、可核实的温室气体减排责任;2009年12月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在艰难的磋商和博弈中再次达成新的协议,将温室气体减排推向新的起点。我国政府坚定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减少40%~45%。其他一些国家也纷纷宣布了自己的减排目标。全球范围内掀起的减少碳排放热潮,为环保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二是我国发展方式出现的新转变。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高耗能、高污染、产能过剩等增长成本过高的结构性问题也日益显现,环境问题日益演变成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外交等密切相关的 “复杂体”。 在当前全球经济格局重构的关键时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要关口,能否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事关中国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党中央、国务院着眼长远,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努力构建生态文明,积极探索中国环境保护新道路。一个时期以来,国务院多次召开会议,把节能减排作为加强宏观调控、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抓手,不断向纵深推进。近期,国务院要求要进一步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关停小火电机组,淘汰落后炼铁、炼钢、水泥、电解铝、玻璃、造纸等行业。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为环保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
三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对环保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特别是近年来,围绕“战危机、保增长、保民生”,把环保工作作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抓手,要求严格按照标准,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要认真开展自主创新,培育战略支撑产业和主导产业,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产业竞争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编制实施节能环保产业规划,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大力推进公共机构节能减排工作,强化节能降耗;积极创新减排措施,施行生态补偿、绿色信贷、黑名单等多种机制和手段;推进林业生态建设,增加森林碳汇;大力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和打击环境违法案件;通过多措并举,积极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这些都为我们大力推进环保事业指明了方向。
二、加大投入,狠抓落实,我市环保事业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近年来,我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为载体,紧紧围绕环保工作重点,加大投入,狠抓落实,我市的环保工作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一是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以来,我市依据创模指标要求,大力开展环境综合整治,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建设环保基础设施;严格控制新污染源和淘汰落后产能;依托科技支撑,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科技监管水平;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城乡治理,开展生态创建,全市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截至2009年年底,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22天,达标率为88.2%,比2007年提高2.4个百分点;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城市集中污水处理率达到95.8%;城市清洁能源使用率达到52%;城考工作连续15年稳居全省首位。节能减排工作荣获“中国节能减排20佳城市”称号。
二是环保能力持续增强。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重点支持市政工程、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和集中供热等项目,注重先进技术和高科技产品在项目建设中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治污效率。2004年以来,我市环保投资达到上百亿元,环保投资指数始终保持在2.3%以上,高于中西部其他城市。目前,城区已逐步形成了以王新庄、五龙口、马头岗和陈三桥四大污水处理厂为主的城市污水收集系统,完成了王新庄污水处理厂脱氮工程和新密市来集镇等14家市、县、乡污水处理厂的升级改造或建设工程,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134.5万吨,不仅县县建有污水处理厂,而且在全省率先建成了乡镇污水处理厂,初步形成了市、县、乡三级污水处理格局。此外,市政府还投入4.8亿元,建成了垃圾综合处理场、垃圾焚烧发电厂和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各一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9.1%,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率达到98%,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到99.3%;投入4480多万元,完成了垃圾综合处理场渗滤液处理工程,污水综合排放能力达到一级标准。一大批治污工程的陆续建成投运,使我市的城市污染防控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为适应环境监察工作需要,我市在原有7个环境监控平台的基础上,又增加汽车尾气检测、环境噪声监测、辐射源监测三个系统,建立了全市监控网络,实现了即时监测和动态监控。目前,全市共安装污染源监控设备198台(套),使占城区污染负荷90%以上的大型污染源处于监控范围之内,有效提高了全市的环境监控水平。
三是生态建设成效凸显。建设“三化两型”城市,是市委、市政府对郑州城市发展的总体定位,并把生态型城市作为郑州建设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重要标准。为此,市政府制定并实施了《郑州森林生态城总体规划》、《郑州生态水系规划》和《郑州市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等一批城市生态发展规划,编制完成了《郑州市农村污染防治规划(2008年~2020年)》,按照“协调发展、互惠共赢、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全面推进”的基本原则,坚持城区与农村环保并重,在建设生态郑州中优化环境质量,在保护环境中促进生态建设。截至目前,已创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1个、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1个、国家级生态文明村1个、省级环境优美小城镇11个、省级生态文明村57个、市级生态文明村110个;(下转第二版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