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神厨
暗访十年
第三帝国的兴起
老郑州的豆腐行业
乡村健走日
书法
国画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无标题

一束光柱里移动的诗歌

王芳宇是踩着田间小路走出来的诗人,现在也依然在踩着。从地理意义上讲,他没有走出去,始终生活在叫金山乡的地方。从十七岁开始的诗歌之路,恰恰从这里出发,在白色和淡紫色的豆角花里,结出了生命的豆荚和诗歌的豆荚。直至上世纪整个的80年代,王芳宇都在诗歌写作的现场,并代表自己的年龄和时代在发言。如《当代诗歌》上发表和受到晓凡好评的“我是乡村一个无名小屯的孩子”,就是王芳宇以自己的方式所进行的生活思考和诗歌思考,使他完成了生命的成长期和诗歌的成长期。用他自己的话说,从1990年辍笔至2005年,之后才重新回归文字。在这一代人的时间里,他也确实创造了一代人,并且做了另一个生命的父亲。但在这一代人的时间里,他和诗歌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个秘密只有他自己才知道。王芳宇又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开始写诗了,这是他自己养成的习惯,把童年掏鸟窝的一束光柱移动到诗里,隐约和发现,是在一个瞬间同时完成的两个词和意境。重新回到诗歌现场的王芳宇,生命的背景还是金山乡,但他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诗歌写作,不仅是时间跨度的整合、生命跨度的整合,也是人生经验和写作经验在智性写作阶段和诗学意义里的整合。《我是此时的过客》、《得到一场雨或是向往一场雨》、《关于樱桃》、《五十岁的村庄》等,不仅证明他现在的不同,区别了自己的从前,而且还能证明他现在的不同,区别了现在的许多人,甚至区别了乡村背景之下许多写给乡村的诗歌。他的诗歌气息是平静的,虫鸣、鸡叫、犬吠、雷声,既发生着,也潜伏着。诗人只不过是在“细节划开涟漪/让细腻蔓延/隐匿神秘了洞察”的境界里,继续观察当年没有观看完的火苗。当年的感性完成是简单的,现在的理性完成要复杂多了。乡村只作为诗性经过的一个符号,像水经过桥梁和涵洞,流淌和方向才是最重要的。而流淌和方向不仅仅局限于乡村,在未来的日子可能会更大,远远超过生存的区域和心理的地界。

附:王芳宇近作三首

关于樱桃

樱桃树开花的时节距樱桃红的时候

还有一段路程  雌情的凸现自落蒂开始

光线织就光芒成就光阴 夜晚的路不累

却是孤单 露珠的汗粒 酸涩月光的眼神

雀跃的一条昆虫如一列驶出的火车

驰骋在细节的末梢 没有疲惫 尘缘

遍布八方 相吸早已确定 咬破手指

感受血的唇印 弯曲的风 摇响树的铁片

锈蚀斑驳的雨水 铁的味道掷地有声

踟蹰后走进那扇洞开的门 一双温暖的

手臂会捧上一颗雄心 以顶礼膜拜的方式

最亲近的悉听 果实由青变红的声音

五十岁的村庄

五十岁的村庄 半生未穿上内外三新的衣裳

衰落的泥屋 清晰在尘封中现代的风景

饥饿的羔羊用哭声 寻觅母亲肥硕的乳房

流年的轮回 辽阔缩短了视线

蒺藜花深处的蚁群 站成长长的队阵

悄然抵达 而战栗震撼如火车般浩大

水啊,却在苦夏宁静的咸涩里 不渴慕

降雨前的雷鸣  五十岁的村庄

只在冷秋后的寒雪里 野回真实

挺立而高傲的树冠 迎候夕阳与归鸦的迁徙

得到一场雨或是向往一场雨

雨在四平城以北的乡间趁着夜色降临

没有异类相伴的植物在窥视之外自由歌唱

它的梦不做在夜里 与生俱来的绿意

唏嘘在白昼 草根的火苗在雨水中更旺

天还有半个时辰映现曙光

沉睡的事物面含慈祥

潮湿的泥土浸染干涸的农业 淋漓地覆盖

如同呼吸的嘴唇那样近 一把红色的伞

耀眼成静物 在屋檐下等待远方 心临雨境

多么幸福 白鹅抬高河床游弋痴痴的目光

得到一场雨或是向往一场雨

不该是简单的愿望

此起彼伏的岁月过滤变换的脸孔 不经意的

是人类和物类 在雨水下被冲刷的形象

或许会遗留一些痕迹 而突兀的 会渐渐

支撑出一种姿态 凝固成 风的方向……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