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5版:史海拾珠 上一版3  4下一版
爱总能化腐朽为神奇
脆弱的美好
大师的眼睛
白发
张居正为何不用海瑞
勉为其难当皇帝
众朝臣祭拜石匠
刘伯承请败将当老师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勉为其难当皇帝

1917年,辫帅张勋率三千辫子军北上进京,导演了一出复辟闹剧。张勋先向紫禁城上了一道奏折,表示要拥戴溥仪复位听政。末代皇帝溥仪3岁登极,6岁退位,王室成员仍住在紫禁城,受到国民政府优待。寂静了5年之后,忽然传来即将复辟的消息,紫禁城内上下欢腾,遗老遗少们个个喜气洋洋。

此时最兴奋的人,当然是紫禁城的主人溥仪,听说又能当皇帝,天上掉下来的好事,哪会不乐意。像张勋这样的大“忠臣”,皇帝当然要亲自召见,何况张勋还要当面“请求”溥仪复位。清朝的规矩,皇帝召见大臣时,无关人员不得在场。溥仪当时才是个11岁的孩子,因此每次召见重要人物之前,几位帝师都要告诉小皇帝,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能说。帝师陈宝琛再三叮嘱溥仪:“皇上一定要答应张勋的请求……不过不要立刻答应,先推辞,最后再说,既然如此,就勉为其难吧。”这样的把戏,如果大人不教,小孩子的确不懂。

溥仪在养心殿召见了张勋。张勋脑后拖着一条长长的辫子,颜色花白,他先向溥仪磕头请安,然后直奔主题:“共和不合咱的国情,只有皇上复位,万民才能得救……”溥仪心中大喜,却没忘记老师的教诲,知道不能这么快答应,当即推辞道:“我年龄太小,无才无德,当不了如此大任。”张勋老奸巨猾,当然不会傻到信以为真,又将小皇帝大力夸奖一番。两个人就这样心照不宣,你来我往,一个再三请求,一个再三推辞,总算把戏演足了。最后,溥仪很不情愿地说:“既然如此,我就勉为其难吧。”

1917年7月1日,在张勋大力策划下,溥仪举行了登极大典,大封群臣。大清复辟,不料全国人民都不答应,讨伐军火速进京,张勋兵败涂地,躲进了外国使馆。溥仪只当了12天皇帝,不得不再次宣布退位。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详细讲述了此事经过,历史上习惯称为“张勋复辟”。阎崇年对这种说法提出了异议,只有退位的皇帝重新登极才叫“复辟”,而张勋以前没坐过龙椅,后来也没当过一天皇帝,准确说应该是“张勋兵变,溥仪复辟”。如此简单的事实,为什么我们会产生错觉,张冠李戴呢?

当然,这种宫廷戏并非末代皇帝和幕僚们的首创,自古以来就长盛不衰,不说篡权夺位、改朝换代,即便是太子合法继位,往往也要大臣们强行推上宝座才行,好像那不是龙椅,而是电椅。“勉为其难”,几乎是历代皇帝们走马上任前的必演剧目,演得最夸张的,当属宋太祖赵匡胤。

《宋史·太祖本纪》记载:“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这就是“黄袍加身”的由来,赵匡胤导演这部大戏,无非是想告诉天下人:不是我赵某人无情无义,处心积虑要夺取后周的江山,其实是部将们用刀架在我的脖子上,逼得我走投无路,才被迫当了这个皇帝。演得真好!

也有演砸了的。1643年,清太宗皇太极因病逝世,由于生前未指定皇位继承人,皇室成员开始明争暗斗。虽然有继承权的人众多,真正有实力争夺皇位的只有两个人:豪格和多尔衮,并由此形成两派大的势力。豪格是皇太极长子,年富力强,屡立战功,实力最强。多尔衮是皇太极的弟弟,虽实力稍逊,也绝非省油的灯。

在讨论皇位继承人大会上,双方剑拔弩张,火药味很浓。有人提议让多尔衮当皇帝,多尔衮见豪格虎视眈眈,自知无必胜的把握,不敢擅自答应,只好说大家再议议。马上又有人推举豪格,说豪格是帝之长子,当继大统。豪格见最大的对手多尔衮已主动退出,再也没人敢跟他争皇位了,不由得暗自窃喜。有了十足的把握,豪格反而故意谦让起来,假装为难道:“我福少德薄,不能当此大任。”大家越推举他,他就演得越投入,再三推辞。

豪格演得正起劲,不料多尔衮忽然提议,既然豪格高风亮节,不如让福临继位。多尔衮自己不敢继位,也不甘心让豪格得逞,于是趁机提出这个折中方案,众人纷纷表示赞同。豪格顿时傻了眼,吃了哑巴亏,有苦说不出。鹬蚌相争,渔翁得利,6岁的福临无意中捡了个皇帝当,他就是顺治皇帝。豪格恐怕肠子都悔青了,本想“勉为其难”当皇帝,不料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聪明反被聪明误,能怨谁呢?

摘自《文史知识》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