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2版:要闻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河南烧伤界的领航人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传播有章可循
图片新闻
新玛特郑州总店营销再出新招
高校资助政策简介人手一册
我市启动“金秋爱心助学”
我省高招提前批录取基本结束
2889人复核
中招成绩零差错
市劳动人事争议
仲裁委员会成立
科学思变 关注民生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河南烧伤界的领航人
牛希华

本报记者 汪 辉 通讯员 秦 川

开栏的话:

每年7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都开展“慈善月”活动,作为为党旗添光彩的一次行动。活动中医院涌现出一大批心系患者、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医务工作者。为促进卫生系统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本报今日起开设“慈善月创先争优铸名院”专栏,全方位、多角度展现郑州第一人民医院专家群体风采,敬请关注。

34年,她选择医学,勇攀高峰;不断创新,追求完美。

34年,她心系患者,倾注真情;仁心仁术,大医博爱。

34年,她爱岗敬业,舍身忘我;淡泊名利,无私奉献。

她就是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烧伤中心主任,河南省烧伤外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分会常委,郑州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百名巾帼科技英才者,河南省三八红旗手,河南省人民健康好卫士,郑州市卫生系统改革开放30年突出贡献者,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牛希华主任医师。新华社内参《动态情样》曾报道了她的先进事迹,原省委书记徐光春批示,要求全省广大医务人员向牛希华同志学习。

救治危重患者 铸就大医风范

2005年中原的夏日,酷暑笼罩大地,热浪滚滚。

突然,巨大的爆炸声响起,刹那间迸发出刺眼的火花,一化工厂PCV树脂车间11名工人陷入熊熊燃烧的火海……

大火被扑灭后,11名被抢救出来的工人,被大火烧得几乎体无完肤,全身焦黑犹如木炭,属于典型的“木炭状人”。

谁来领衔这一“群伤”的医疗救治?在场的省市领导把重任交给了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烧伤中心主任牛希华。风驰电掣般赶来的牛希华,立刻察看伤情。几位重伤患者烧伤面积95%,三度烧伤达90%,并伴有重度呼吸道烧伤,经会诊,烧伤面积大、烧伤程度之罕见。被誉为烧伤界领航人的牛希华,迅速组织烧伤中心人员在抢救的“黄金时段”展开了液体复苏、气管切开、焦痂减压等“流水式”手术救治。患者的病情很快稳定,安全度过休克期感染期,在惨状中硬是救活了全部烧伤患者的生命。

这,只是牛希华34年烧伤救治生涯中的一次出场镜头。作为河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烧伤救治医疗队专家组组长,多年来,她和她的烧伤中心除服务于郑州地区外,一直担负着全省烧伤诊治网络成员单位业务技术指导工作,并承担着省、市突发事件,成批及危重疑难烧伤病人的抢救工作。

平煤集团煤矸石爆炸、郑煤集团瓦斯爆炸、内黄县特大火焰烧伤事件、商丘液化气爆炸、许昌一水泥厂失火、山东氢气球爆炸……34年来,只要有紧急情况,牛希华二话不说,立马动身,先后组织参加了几十起成批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抢救工作,每次都出色地完成任务,受到了省市领导的好评。

30多年来,牛希华以高超的技术和高尚的医德,以不惜牺牲个人健康的代价救治大批烧伤患者,赢得了无数患者的信任和爱戴。

医本韧性追求 大爱演绎真情

在烧伤中心,您会见到烧伤病人头面部肿胀似斗,红红的双眼睑外翻着,厚厚的嘴唇几乎占据了整个面部的一半,烧伤的皮肤呈黑灰色,像皮革一样没有弹性,脓血四溢,腥臭难闻,在“惨不忍睹”的烧伤世界里,牛希华捧出一颗比手术更神圣的爱心,修复、弥合受难者生理和心理上的伤痕。

感染是烧伤病人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她采用连续性血液滤过技术治疗烧伤脓毒症病人,在临床上成功地破解了这一重大医学难题,取得了靠抗生素难以应对的良好疗效。在“中美烧伤创伤学术会议”、“亚太烧伤外科学术会议”上,她的《64例烧伤脓毒症的分析》报告引来雷鸣般的掌声。来自世界各地和国内的烧伤专家学者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孙永华称赞牛希华的研究成果,开创了我国防治烧伤脓毒症的一种有效治疗手段,并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2005年7月,农民梁坚突遭车祸骨折,高烧不退、生命垂危,辗转了几家大医院,终因治疗难度太大而被委拒。看着患者裸露的白森森的骨头,发黑发臭的创面,看着悲痛欲绝的病人正待孕的妻子,牛希华接下了这个重担。无影灯下,手术从早上9点一直做到晚上6点,术后整整72小时,她一刻不离的守护着病人,吃在病房,睡在病房,直到病人度过危险期。

在牛希华的眼里,病人只有病情轻重之分,没有高低贵贱之别。她用无私的大爱书写了一个人民好医生的生动故事,演绎出了一段段人间真情。

“救人要紧。” 2005年12月,四川少女田英,被一场无情的大火烧伤了全身,老板逃走,几个工友仅凑了800元钱,对于重度烧伤病人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已做了两台手术的牛希华,果断地把病人推进了手术室,几个小时后病人脱离了危险,她却一下子昏倒在地上。

当得知田英家中只有一个残疾老父,此时正眼巴巴地等着女儿挣钱回家过年。牛希华立即组织医务人员捐款,向医院申请减免费用,还挤出时间为小英做鸡汤,田英痊愈出院时又为她买了回乡车票。

攀登医学高峰 甘当学科传人

“救活的烧伤病人却成了残疾人,这不完美。”牛希华还把整形和美容观点应用到烧伤治疗中,千方百计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目前,烧伤中心对各种原因(糖尿病、放疗、褥疮等)造成的难愈性创面修复治疗,得到很多患者好评。

她在河南省率先成立的烧伤功能锻炼室及瘢痕康复治疗室,应用现代康复的各种技能尽最大努力改善病人外观与恢复功能,使许多曾经因传统方法无法修复而伤残的患者,在恢复了一定劳动能力的自信中重返社会,结婚生子建立了幸福家庭。

她带领课题组于1991年在国内较早开展了大面积深度烧伤休克期切痂植皮研究,打破了既往认为休克期不能切痂的禁区,为抢救大面积烧伤提供了全新理念。

她利用业余时间搞科研14项,她开展的新技术“眼睑化学烧伤全层缺损修复与再造的临床研究”等6项研究转化为新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

她与同志们一起研究出的“自体皮肤细胞耕耘播种直接移植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经国家级专家鉴定认为是世界首创。她共发表论文30多篇,参加撰写专著4部,出版了《特殊原因和特殊部位烧伤治疗与整形》一书,为我国烧伤整形专业的发展,留下了宝贵财富。

“一家医院不能只有一两个出类拔萃的,只有每位医生都有精益求精的医术,才能为患者解除病痛。”牛希华精于管理,更善于“搭台”,甘当“人梯”。

许多名牌医科大学的学生和一些医院的进修医生,抢着到烧伤中心实习进修,目的就是想跟牛希华学到真本事。多年来。她对年轻人学术上悉心指导,政治上严格要求,以其严谨的治学作风、精湛的学术造诣、谦虚的待人品格以及献身医学的敬业精神,言传身教,对于他们的成长,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如今,她已带出了500多名技术人才,大多数进修医生成为当地医院的专业骨干和有名的烧伤科专家,有30余名省内外医院的烧伤科主任是她的学生。

当科主任18年,牛希华带出了一个作风正、业务精、团结协作精神强的战斗团队。作为科主任和学科带头人,她善于带领全科同志,努力攀登医学高峰,使烧伤中心的医疗水平跨入国内先进行列,得到了国际认可。

目前,市一院烧伤中心床位规模及年收治病人量均居国内前列,成批烧伤的救治、电烧伤和化学烧伤的治疗等烧伤医疗技术水平跨入国内先进行列;特重病区具有了设置齐全的重症监护(BICU),在国内烧伤专科是为数不多的几家;主任医师以上专家人数,郑州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数量,位居郑州市卫生行业之首,成为河南省烧伤界的龙头,在全国占有了一席之地。成功承办了8次中南六省、河南省等烧伤外科学术会议。2005年在亚太烧伤会议上,烧伤中心被授予“对中国烧伤事业做出特别贡献奖”奖章。

如今,牛希华和她的烧伤中心,以合理的人才梯次、雄厚的技术实力,成为河南省烧伤界的龙头——河南省烧伤诊治中心,指导全省烧伤治疗工作,并在全国占有了一席之地。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