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也要
不断读书
我是一名高中语文老师,在教学中感触最深的一点就是:要想提高对课文和语文课堂的驾驭,需要大量读书。
《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作品,他的无己、无功、无名的思想正是道家思想的精髓。对于我来说,他的作品很难理解的深入透彻,因为我对庄子这个人和他的作品知之甚少。难以想象,在课堂上和大家一块儿肤浅地、违心地翻译课文,是多么无聊枯燥的事情。毫无生机的课堂对一位稍有良知的老师来说,无疑是一种折磨和打击。其实,我还有另外的担忧:作为高中生,庄子的思想对他们有什么现实意义?我很茫然。
读了《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又读了其他有关庄子的作品。《激情与超脱》中有这样一段话让我颇有感悟:“我们常常是依恃我们有限的知识与经验,去狂妄自大地解释这个世界的,用庄子的话说,就是‘以管窥天,以锥指地’。”庄子嘲笑的不是管与锥,而是如此自信自负地使用管与锥的人。也就是说,可笑的不是管与锥的“体”,而是管与锥的“用”。
《逍遥游》中的斥、学鸠、蜩之可笑,都不是因为它们渺小与局限,而是因为它们用自己渺小与局限的经验去解释世界。它们在这样做时的自信与自得,是难得的笑料,让我们在笑声中体味到人生之荒诞、世界之无聊以及我们自身之可笑。我们笑着笑着,就会突然明白,我们就是那神气活现、丑态百出、可怜又可笑的斥、学鸠与蜩。这时,庄子大概已背身而去了吧,只留下我们面红耳赤地待在这个世界上。如果在理解课文时适时拓展,让学生从庄子的语言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再反观自己,这不是一种借鉴与提升吗?文章第三段说到宋荣子时,我忽然想到“宠辱不惊”这个词语,学生对这种境界推崇备至,在文中经常引用这样两句话:“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当提及这两句话时,我发觉我已经和学生达成了共鸣。然后我又问了学生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在哪些人身上看到过这样追求无己、无功、无名的人格?学生一下子活跃了起来:老子、陶渊明、苏轼、范仲淹……原来,庄子就在我们身边。
大量读书后,老师在课堂上的驾驭能力有了提高。学生也会被其中的思想和精神征服。我却在心里告诫自己,一定要多读书。因为文章的深刻理解需要阅读作为基础,课堂设计的灵感需要不断的思维碰撞。只有在不断的阅读中,这种碰撞才会更深刻;也只有读书,才能让自己的思维开启学生的思维,学生才会真正爱上语文老师,爱上语文课。
新郑一中 刘志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