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4版:观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观点速递
增强发展县域经济的软环境竞争力
以区域化的理念推进非公企业党建工作
坚持做到“四学” 塑造学习型领导干部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以区域化的理念推进非公企业党建工作

王彬彬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加强党同非公有制企业广大职工群众的联系,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实现党建工作在新兴领域有效覆盖、有效管理、有效提升,对于新时期党的组织建设尤为重要。然而,由于非公企业的分散性和员工的流动性,组织资源分散、利用率不高、党员作用发挥不突出等问题对传统组织架构模式提出了挑战。如何维持自身稳定,如何维系流动性的组织成员,如何更好发挥组织作用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以区域化的理念推进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有益思路。所谓非公企业区域化党建工作,就是在一定的非公企业集聚区域范围内,按照区域统筹的理念,运用现代管理科学和信息科技手段,统筹设置非公企业党组织,统一管理党员队伍,通盘使用党建阵地,以实现组织效能发挥最大化、教育管理效果最优化、组织工作成本最低化和工作力量配备最强化,从而推进非公企业党的组织和党员队伍资源有机整合和优化重组。推行非公企业区域化党建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作,应当在遵循党的组织发展规律基础上,从组织设置、创新载体、激发活力等多方面着手。

一、优化组织设置,让党建工作在非公企业“有位置”

坚持“因地制宜,积极稳妥,统筹协调,便于管理”的原则,建立健全区域性党建的组织体系,处理好条块关系。一是摸准情况。对已成立党组织企业的职工数、党员人数、支部活动开展、党员发展等情况及时摸底造册备案;对尚未建立支部但符合建党条件的企业,就其职工数、党员数、拟任支部书记人选等问题积极与企业业主接洽和沟通了解,获取一手资料;对在建企业流动党员人数进行排查统计,确认身份。二是理顺关系。明确区(县、市)委为一级区域党组织,可设区委社会工委,负责区域范围内的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乡镇、街道党(工)委为二级区域党组织,负责为企业提供活动场地,派遣党建联络员,定向培养企业党组织领导班子。村、社区党组织为三级区域党组织,协助企业党组织完善工作制度、党员培养、开展组织活动。通过强化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党组织的党建功能,理顺组织关系,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区域性党建工作模式。三是抓好组建。采取接转、引进、选派、暂借、发展等多种方式壮大非公企业党员队伍,为党组织组建创造条件。对一些应建未建的企业,通过单独组建、企业联建、村企合建、挂靠组建等多种方式,大力拓展组织覆盖。四是加强指导。精心选派一批政治素质好,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业务能力强的机关党员到非公企业担任党建指导员,积极做好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宣传和教育管理,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精心设计载体,让党的组织在非公企业“有影响”

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围绕企业生产发展中心工作,积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设计活动载体,增进非公企业党组织的影响力。一是找准推进企业生产载体。围绕企业生产开展劳动技能竞赛,组织义务劳动;发动和号召党员在企业的重点工程和科技攻关项目中发挥表率作用;组织党员班组长和党员骨干,抓好班组建设,促进生产任务顺利完成;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向员工宣传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使职工关注企业的发展并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等。二是找准参与企业决策载体。在企业进行重大生产经营决策前,党组织要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发动党员献计献策,广泛听取党员和员工的意见,尽可能掌握全方位的信息,并通过企业管理层、决策层中的党员,将党组织的意见渗透进去,使企业的决策合理化、科学化。非公企业党组织还要利用区域化党建资源,促进企业产业升级、结构转型,有效服务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三是找准融合互动人文载体。党组织要通过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活动。通过开办企业文化报、开辟企业家园网、编印企业党员手册、组织文艺演出等活动,更好地培育企业文化和精神,激发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利用区域党建资源,采取以支部包片、党员结对的形式,及时掌握职工思想动态,帮助理顺情绪,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建立职工爱心基金、党员救助基金,定期走访慰问困难党员、困难职工。

三、完善运行机制,让党员队伍在非公企业“有舞台”

要进一步强化党组织功能,增强区域化管理党建工作的生机与活力,更好地发挥党员队伍作用,需建立健全各项机制。一是资源整合机制。建立联建党组织班子成员定期例会、重大事项协商、党员代表议事等工作领导和推进机制,统筹整合辖区内的组织、管理、市场、服务等各项资源,实现组织共建、产业共抓、人才共用、资源共享、利益共赢,促使区域化管理向规模化、一体化方向发展。二是教育培训机制。把区域化基地建设成为党员培训基地,采取“课堂讲授+实地观摩”的模式,提高党员参与区域化生产和经营的能力。各企业党组织要积极组织企业管理层党员、技术骨干参加“企业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育计划”, 分批分类参与培训。在此基础上,通过从每年当选的“优秀员工”、“优秀团员”、“技术尖兵”中吸收优秀分子入党,在中层或管理岗位出现空缺时向企业决策层优先推荐任用等方法,努力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非公企业高素质党员人才队伍,强化企业人才支撑。三是干事创业机制。利用“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等载体,组织党员开展“技能比武”、“岗位争先”,在企业的重点工程、科技攻关项目中做表率,在优化产品结构、改进生产工艺、提高技术水平、加快产品研发等方面发挥骨干带头作用。

以区域化的理念推进非公企业党建这种模式,开辟了基层党建工作新路径,有效地推动了基层非公企业党组织建设工作任务的落实,避免党建工作“空白点”,使党建工作全面融入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做到党组织党员在生产经营中发挥作用,同时又向企业主和广大职工传达党组织的意图,使党组织成为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使党建目标和企业发展同步同向,形成合力。下一步需要继续探索完善,从而使非公企业党组织真正从“建起来”到“活起来”。 (作者系中共管城回族区委常委 组织部部长)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