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2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路是无限宽广
裸婚
图片新闻
郑州的旱灾
《为孩子做出1%的改变——从自然型父母到智慧型家长》
图片新闻
马尔巴赫
沙枣花香准噶尔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马尔巴赫

马尔巴赫

王家新

马尔巴赫,席勒的故乡。席勒出生的房子至今仍保存完好。同歌德一起,他已成为德国文化的神圣象征。在德国任何一个古老的歌剧院,都巍然耸立着歌德和席勒的塑像。我曾访问过魏玛,在一古老大教堂的地下殿堂里,并排高放着歌德和席勒的灵柩,周边是永不熄灭的烛火。而席勒的妻子,则独自安葬在波恩的一个墓园。想起这些,就让我感叹。

除席勒故居外,这个涅卡河边的古老小城还是德国文学最重要的文献档案地。除了原有的古典文学馆外,近年又新落成了现代文学档案馆。在那里,我着重看了海德格尔、本雅明、阿多诺、里尔克、本恩、策兰、巴赫曼等人的手稿、遗物和照片等。里尔克精美讲究、带着丝绸飘带的小诗稿本,策兰1945年的带着照片和各种戳印的护照等等,都给我很深的印象,尤其是带有策兰笔迹的标有“1945年”的《死亡探戈》(Todestango)一诗的打印稿,使我眼睛一亮,以前我只知道1947年它被译成罗马尼亚文在布加勒斯特一家刊物初次发表时题为《死亡探戈》,并不知道它确切的创作时期。策兰创作这首诗,除了他本身的经历外,可能受到一幅照片的启发,那幅照片1942年拍于离策兰家乡不远的Janowska集中营,一群带着黑色狼狗的纳粹集中营军官让犹太人站成一圈,命令他们手持各种乐器演奏“死亡探戈”(该照片原片现存于耶路撒冷一档案馆)。这首诗后来才被策兰改为《死亡赋格》(Todesfuge)。而这一改动意义重大,它一下子拓展和提升了这首诗,使它成为如人们所说的“20世纪最不可磨灭的一首诗”。

巴赫曼以“亲爱的保罗”开头的给策兰的通信手稿,也让我久久驻步,那流利书写的笔迹,似乎仍带着沙沙声,让我仿佛听到了一个灵魂的倾诉声。从档案馆出来后,在飘来的雨雪中,我正好撞上一对在档案馆的走廊里相拥激吻的男孩女孩。他们以后会不会成为另一个策兰、巴赫曼?我忽发奇想起来。不会的。那是在历史上只出现一次的天才性人物。但他们的命运又有着某种普遍性。这就是为什么人们会关注他们,从他们的诗,到生平,直至每一个能发现的细节……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