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4版:观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基层检察院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意义和路径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打印】  
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意义和路径

喻新安

所谓经济区,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具有发达的内部经济联系并在全国分工格局中担负专门职能的地域生产综合体。无论从历史演进角度看,还是从现实经济联系的实际看,以河南为主体、涵盖周边的中原地区,都是一个山水相连、血缘相亲、文脉相承、经济相联、使命相近、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域。

一、构建中原经济区的重要意义

1.对加快实现中原崛起的现实意义。实现中原崛起反映了中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狭义的中原即河南,广义的中原则包括以河南为中心的相关区域。就狭义的中原即河南来说,实现中原崛起的思路和内容有一个不断完善和丰富的过程。总体上看,历届省委、省政府围绕振兴河南、加快中原崛起提出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实现途径和战略举措,都对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一高一低”、“两个较高”、“两大跨越”等战略目标,以及开放带动、可持续发展、“三化”路径、中心城市带动、建设中原城市群、壮大县域经济等重大战略和举措,都对加快中原崛起具有长期的指导作用。但河南欠发达的基本省情没有根本改变。“四难”即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民生怎么办,粮食怎么保的问题相当突出。克服“三低”,亟须谋划大战略;破解“四难”,呼唤构筑新平台。就广义的中原来说,发展相对滞后和欠发达的特征更加明显,是一个面临特殊困难,有可能被边缘化的区域。构建中原经济区,有利于充分释放河南的发展能量,在统一的框架下整合更大区域范围内的发展潜力。另外,河南周边省份相邻的地区,多处于各主体经济地域的边缘地带,其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各种不同的问题。构建中原经济区,可以整合这些地区的力量,实现共同发展。

2.对加快中部地区崛起步伐的特殊意义。一是有利于中部崛起总体目标的实现。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提出了到2015年中部地区发展的总体目标,包括城镇化率达到48%,人均GDP达到360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0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200元等。中原经济区拥有人口1.7亿,占中部地区的47%,但人均经济指标、产业层次和城镇化水平明显偏低。构建中原经济区,有利于深化、细化规划的各项要求,促进规划总体目标的实现。二是有利于“三个基地一个枢纽”建设。相对中部其他区域,中原经济区在建设“三个基地,一个枢纽”中,有利条件最多,基础条件最好。建设中原经济区,有利于继续发挥该区域的综合优势,巩固和提升中原经济区在中部地区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三是有利于实现重点地区更好更快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提出加快形成“两横两纵”经济带。中原经济区位于沿京广、陇海、京九“两纵一横”经济带的交汇地带,是中部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建设中原经济区,有利于在中部地区构筑具有强大集聚作用和辐射作用的核心增长极。四是有利于中部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原经济区地处淮河、汉江、海河、黄河等重要河流中上游,是南水北调的源头,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压力大。建设中原经济区,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该区域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3.对我国统筹解决“三农”问题的示范意义。一是有利于改变农业基础设施和发展方式落后的状况。中原经济区是粮食主产区,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大中型水库病险率高,水利骨干工程完好率低;农业耕作方式比较粗放,规模化标准化水平不高;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任务艰巨,龙头企业竞争力和带动能力不强。建设中原经济区,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有利于为全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示范。二是有利于改变农村落后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问题。中原地区农村在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方面,历史欠账较多,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建设中原经济区,支持中原地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社会事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为中西部地区解决“三农”问题的突出矛盾提供示范。三是有利于探索以工补农的新路子。近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在全面推进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同时,围绕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引导产业向城镇集中布局,实现产城融合、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协调,形成了推进“三化”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建设中原经济区,有利于构筑新型城乡关系,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最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在全国范围内统筹城乡发展具有示范意义。

4.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意义。据《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预测,在未来12年内,全国只有再新增1000亿斤的粮食生产能力,才能确保届时14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因此,我国粮食供求将长期处于偏紧状态。中原经济区耕地面积约1.9亿亩,2008年粮食总产量9000多万吨,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6强,其中夏粮占全国总产量的1/2。但由于粮食比较效益低,该区域“粮食大县、财政穷县”的状况比较普遍,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河南作为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区域,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高度,编制了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核心区建设规划,规划到2020年,通过实施兴利除害水利工程,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科技推广体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循环农业,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创新体制机制等措施,进一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使河南省的粮食生产能力由目前的1000亿斤提高到1300亿斤。建设中原经济区,有利于稳定提高中原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探索建立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5.对完善全国区域布局的重大意义。一是有利于强化内陆经济战略支撑。在沟通东部和西部的国土开发战略中,沿江经济带和陇海兰新经济带是两条带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的东西经济走廊。武汉城市圈在沿江经济带中起到了关键支撑作用。而在沿海向西北地区延伸的陇海兰新经济带中段,应当形成一个具有强力顶托作用的支撑点。构建中原经济区,正是为了形成这样的强磁场和支撑点。二是有利于促进区域间的经济合作。中原经济区地处东、西部地区的交汇处,一方面初级加工业如铝锭和铝材表现突出,另一方面能源、重化工工业相对发达,这种产业链特征与周边地区的产业链特征具有强烈的互补性。构建中原经济区,可以为西部的原材料工业提供市场,为东部的加工业提供供应链,有利于各种要素及资源的聚集与协作,进而充分发挥贯通全国经济格局的“腹地效应”,形成全国经济增长的倍增器。三是有利于推进中西部工业化进程。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水平和生产要素禀赋的不同,形成了地区间在产业结构层次上的阶梯状差异。这种产业梯度导致了产业在地区间的转移也是依梯度层次进行的。经济发展状况和资源禀赋的特点,使中原地区在当前的产业转移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有着独特的优势。构建中原经济区,对有效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推进中西部工业化进程有重要意义。

二、构建中原经济区的可能性与紧迫性

构建中原经济区,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完全可能,尤为紧迫。因为中原经济区是一个客观存在、相对独立、欠发达特征明显、亟待实现历史复兴的经济区域,所以,我们提出构建中原经济区,是大势所趋,使命所在。

1.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域。跨省构建中原经济区具有共同基础,首先,地缘人文条件接近。中原经济区虽然地跨河南和周边数省,但具备整合发展的基础条件,特别是相近相似的地理条件和地缘人文因素,是构成中原经济区的内在纽带。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跨地区、跨省域的区域协作关系更加紧密。如安阳与邯郸、焦作与晋城、三门峡与运城、商丘周口与皖北苏北诸市、濮阳与菏泽聊城、南阳与襄樊等,虽分属不同省份,但地缘相邻、交通相连、经济和人员交往交流频繁。其次,发展任务大体相当。目前中原经济区内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大体接近,所担负的发展任务也大体相当,都面临着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的迫切问题,都处于工业化起步或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阶段,都处于亟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时期。这些相同相似的阶段特征更易实现中原经济区不同地区之间的深度融合。其三,区域协作广泛持久。改革开放以来,中原经济区相邻的各省、各市、甚至县乡之间早已出现了多形式、多层次的区域经济合作。1982年,晋冀鲁豫4省13市共同组成了“中原经济协作区”。1986年,豫皖苏鲁20市组成了“黄淮经济协作区”;晋陕豫三省4市建立了“黄河金三角经济协作区”。此外,一些相邻地区的经济联系也由来已久。这些跨省际内外、延续至今的区域经济协作体的出现,为中原经济区构建奠定了广泛的经济社会基础。

2.这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区域。该区域优势明显,功能特殊,但远离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经济高地。如该区域的河南省会郑州,距离环渤海最大的城市北京800多公里,距离长三角最大的城市上海1000公里,距离珠三角最大的城市广州1600多公里,因而该区域受我国沿海三大增长极的辐射、带动和影响较小。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同为中部的江西,把成为上海的“后花园”作为发展目标,安徽打造皖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带,仰仗的都是毗邻长三角的地缘优势;湖南提出“湖南向南”,主动融入泛珠三角,也与经济发展受到珠三角影响较大有密切关系;山西则深受首都经济圈的影响。由此不难理解,中原地区的产业门类比较齐全,自我配套能力、自我修复能力比较强,实在是“不得已”的选择,是由相对独立的经济单元这样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经济区域的相对独立性,是形成经济区的重要条件。

3.这是一个欠发达特征明显的区域。改革开放以来,中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人均经济水平、民生水平和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明显偏低,呈现出明显的欠发达特征。2008年,中原经济区人均GDP只有17000元左右,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000多元,只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4;人均财政收入800余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4600元的1/5;第一产业占15%左右,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30%左右,比全国平均水平约低10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2000余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近3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00多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近400元;城镇化率30%左右,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2/3。消除欠发达的现象,亟须谋划大战略。而建立中原经济区,有利于加快该区域经济发展,增加居民收入,启动农村市场,积极探索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路子,为实现“弯道超车”创造条件。

4.这是一个亟待实现历史复兴的区域。中原地区位居中国之中,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发源地。从中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建都于河南偃师,至清王朝覆灭的4000余年历史中,中原处于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域长达3000年,先后有20多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此。北宋时期,都城开封是当时最繁华的国际大都市,是世界中心,商业贸易额占全国一半,人口逾百万,而同时期的英国伦敦人口还不到5万。然而,随着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中原地区同祖国一样积贫积弱而衰落。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原地区经过艰苦奋斗和探索追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已经站在了实现崛起的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原是中国的一个缩影和面临问题的写照。中原始终与祖国同命运、共兴衰。中原兴,中华兴;没有中原的振兴,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一个新兴的中原经济区的迅速崛起,将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重要贡献。

三、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

构建中原经济区,要立足中原的区位、粮食、文化、城市群和人力资源等优势,凸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明确河南省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总体目标和实施步骤。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有如下几个方面:

全国“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着眼于解决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安全之间的矛盾,通过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吸引农村人口向城镇持续稳定转移,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确保耕地面积占补平衡,为农业的规模化、现代化创造条件,从根本上破解“三农”难题,走出一条农业大省、粮食大省、人口大省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的科学发展之路。

全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先行区。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城乡统筹、社会和谐,加强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深化城镇体制机制改革,按照产城互动、功能复合、环境优美、运行高效的要求,加快推动城镇化由粗放增长向集约高效发展转变,由城乡分割向城乡融合转变,在扩大规模的基础上加快提质增效,走出一条内陆人口大省城镇化又快又好发展的新路子,为全国新型城镇化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

全国产业转移与集约发展先导区。充分发挥中原经济区人力资源丰富、潜在市场广阔的优势,集聚产业,实现要素、产业、市场的良性互动。加快承接境内外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建设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粮食生产与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人力资源基地,重要的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实现要素、产业、市场的良性互动和集聚集约发展,形成国家扩大内需战略的重要支撑。

全国文化改革创新发展试验区。发挥历史文化资源集聚优势,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国际文化交流平台,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打造一批地域特色明显、展现中原风貌、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品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创新,形成凝聚人心、促进崛起、引领现代化的新文化。提高中原文化影响力,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成为振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区域。

全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大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坚持“高端、高质、高效”战略取向,做强做优先进制造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规模和水平居全国前列的优势产业与优势企业,培育一批在全国乃至国际具有影响力的优势品牌。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

河南省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总体目标,可以概括为“五新一极”,即增创粮食生产新优势, 形成“三化”协调新格局,实现新型城镇化发展新突破,构筑产业转移与集约发展新平台,推动文化改革创新取得新进展,成为全国经济发展新的重要增长极。实施大体分两步:第一步:五年取得突破。力争到2015年,河南省主要人均经济指标超过中部地区平均水平,城镇化发展达到中部平均水平,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型迈出重要步伐,成为支撑中部崛起的核心区域。第二步:十年实现崛起。力争到2020年,河南省主要人均经济指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提前1~2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城镇化发展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全面实现转型,经济社会发展走在中西部地区前列,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强磁场。

四、简短结语

构建中原经济区,是加快中原发展、支撑中部崛起、强化东西联动、服务全国大局的战略谋划。深入研究和宣传中原经济区的内涵、意义、功能、目标等,促使其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和高层审核批复,尽快使中原经济区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不仅关系该区域的繁荣发展和百姓富祉,而且关乎中华民族的历史复兴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是一件将铭刻史册,泽其后人的善举。

建设中原经济区,是科学发展观在中原大地的伟大实践。建设中原经济区,要以“四个重在”为实践要领,在“作”上用心思,下工夫。衡量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成效,有几个客观尺度和标准:一是看是否持续了不以牺牲粮食、农业和生态为代价的工业化和城镇化道路;二是看是否在消除城乡二元结构、解决“三农”问题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三是看是否在破解区域“四难”问题方面出了实招,得了实效;四是看是否形成了区域内生机制,区域发展活力和影响力是否得到提高;五是看中原城市群特别是“大郑州”的引领作用是否进一步得到发挥和提升;六是看区域合作特别是跨省区域合作是否有效开展,互利双赢的体制机制是否真正形成。 (作者为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