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张立)昨日,新密市来集镇杨家门村新农村施工现场一片繁忙,由20幢11层小高层组成的花园式小区已盖起4层,年底前,附近三村1162户村民将搬入新居,开始他们的新农村生活。
杨家门村,仅仅是新密市新农村建设的亮点之一。截至8月10日,该市27个新农村项目累计完成投资6.57亿元;共建成农民新居3390户;新修道路47公里;铺设排水管网13.5万米……
溱洧大地声势浩大的新农村建设热潮源自一系列新思路。
规划先行。新密市参照城市社区标准,把全市302个行政村整合规划为42个中心村、70个新型农村社区和190个一般村,科学编制新型农村社区(中心村)建设规划和控制性详规。今年6月底,村镇体系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全部完成。
紧紧抓住煤矿沉陷区搬迁安置时机,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该市对相邻的几个行政村,选择一个适当位置,打破原有行政区域,实行多村联建。来集镇按照城市社区标准,采取三村联建的方式,把杨家门、韩家门和来集三个村的2220户7170名原居住于煤矿沉陷区的村民,统一安置,集中居住。
政策激励,多方共建。市、乡财政投资数千万元调动各实施村和农民群众的建设积极性,该市今年实施新农村建设的27个村,村集体和农民投资累计5.5亿多元。对在新村购房或建房的农户,给予不超过5万元的建房贷款。市财政还安排2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奖补。
村企共建。该市对参与村庄基础建设、投资社会公益事业的共建企业,在建设用地、利益共享、税收减免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引导民间资本担当新农村建设的主角。截至目前,全市共有12家企业与建设村结对帮扶,现已投入资金760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
此外,号召民营企业家、“双强”村干部出资捐资建设新农村。目前,新密已有46名民营企业家和9名“双强”干部自愿捐资建设新农村,累计投资3980万元。
本报讯(记者 王思俊 通讯员 沈鹏飞 班计划)8月底,代书胡同、营门街和黄殿坑周边900余户3000多名居民,有望用上天然气,告别烟熏火燎的日子!这是管城区各级党组织承诺服务给居民带来的实惠。
管城区通过党组织之间、党员群众之间结对承诺,互联互助,把公开承诺具体化,积极探索建立奖励激励、待遇保障、慰问走访、扶贫济困、项目带动和政治关心机制,采取下基层访谈、请上门座谈、组织约谈等方式,征求群众原始意见建议2万多条,形成了“组织联建、活动联谊、党员联带、实事联办”的生动活泼新局面。
把党员为党分忧、为群众服务的热情转化为实际行动。南关街道烟厂后街社区党支部开展“我为社区发展做贡献,我为社区建设添光彩”活动,成立“党员志愿服务队”,宣传党的创新理论、文明礼仪和安全常识,帮助解决日常生活的琐碎小事。区残联在看望常年卧床不起的崔凤仙老人时,依据老人病例等实际情况,主动为她办理残疾证。东大街办事处利用《街道视线》等阵地,密切关注民生问题,赢得了居民群众好评。7月中旬,中央文明办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组对该区6个社区入户调查中,群众答卷满意率均为100%。
事关民生无小事,承诺落实有回音。管城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眼睛向下、身体下沉,确保民情收集、分析、解决、反馈、通报“环环相扣”,有效解决了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生产生活、居住出行、就业就学、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难题。今年以来,党员与群众结成联创对子820个,签订承诺协议书600多份,收集梳理群众意见建议5860多条,解决群众关注热点难点问题130多个,调处矛盾纠纷50多件。承诺实事1800多项,解决率达85%以上,测评满意率达95%,人民群众对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认可度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