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1版: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十二五”期间行政区划改革将稳妥前行
博士研究生教育变味
是一种教育的失败
最低工资标准仍有上涨空间
多方共建文明 促进交通畅通
“天才”如何通过一个好的制度路径升入大学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多方共建文明 促进交通畅通

近年来,由于我市规模的迅速增长,交通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这是造成交通拥堵的客观原因。为提升交通承载能力,我市基础建设方面正在修造地铁,打通一些断头路,还要新建一些道路等等,但这些长远措施又加剧了当前交通的阵痛期,这也是客观事实。但如果大家都文明通行,互相礼让,即使道路狭窄一些,恐怕也不会堵成一团,谁也过不去。独木桥还能连通两岸呢。

但由于市民文明交通意识淡薄,存在大量违反交通法规的行为。混沌学理论中的蝴蝶效应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就是许多复杂的现象往往只是形成于很简单的起因。单个人可能认为,自己偶尔违反交通规则只是个小事情。可是人们往往受从众效应的影响,你不守规我也不遵守,于是小事就变成了大事,小则造成车流缓慢,交通拥挤;大则酿成交通事故,道路堵塞。交通参与者不遵守交通规则,交通秩序混乱是造成交通拥堵的重要原因,甚至可以说是当前形势下的最主要原因。可见,遵守交通规则虽是小事,对整个城市交通却又有重大意义,绝对是个应该严肃对待的事情。

遵守交通规则,并不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任何一个具有正常行为能力的人很容易就能做到这一点。存在大量交通违规现象,只能说明市民文明交通意识淡薄,缺乏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主动性。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让每个市民都认识到这样做对自己、对别人、对整个社会的益处,树立文明交通意识,养成遵守交通规则的良好习惯。

虽然我们也进行一定的文明交通知识宣传,但主要还是注重交通秩序的现场管理。当前的管理主体主要有交警、巡警、交通协管人员等。他们工作非常辛苦,但力量毕竟有限,往往顾此失彼。而且他们的工作得不到交通参与者的理解,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还时有冲突,这一点在交通协管员身上尤其明显。交通现场管理是他律的必要方式,非常重要。但只有市民能实现自律,大部分人自觉遵守、维护交通规则,防患于未然,才是最优结果。

一个良好习惯的培养说来简单,认真做起来并不容易,往往既需要个人的主观努力,也需要一定的外在约束。在我市公车违章治理中,把交通违章与单位利益挂钩,发动机关单位参与管理,取得明显成效。受此启发,笔者认为,为有效培养市民文明交通意识,除了交通现场管理对违章行为进行纠正、处罚之外,还应该积极发挥基层单位、居民社区、学校等各种组织的作用,动员更广泛的社会力量,运用正面教育、违章处罚、道德舆论约束等各种方式,实现交通参与者自律与社会他律的结合,形成巨大合力,让文明交通观念深入人心,成为主流价值观。具体建议有如下几点:

1.大力营造倡导文明交通的浓厚氛围。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类媒体,广泛宣传文明交通常识和基本要求;利用公交车、长途客运车的电视、道路电子显示屏、社区宣传栏等宣传文明交通常识;持续发挥“文明交通示范岗”的示范引导作用。从而在全社会树立文明交通的主流价值观,提供一个判断是非对错的标准。

2.提高交通秩序管理、事故处理执法水平。进一步细化执法制度,强化执法管理,规范执法行为;深化警务公开、值班警官制度,加强文明执法和科学管理;交通管理部门还要加强内部管理,严禁各种不良风气,以身作则,促进交通参与者知法、守法,切实强化社会监督。

3.积极发挥基层单位的作用,建立健全单位内部文明交通管理制度,加大对重点群体的管理力度。比如公交车和出租车,是两个违规较多的交通主体。应该采取行政或经济手段,责成公交公司和出租车管理部门加强对车辆驾驶者的教育,并制定对交通违章行为的内部处罚制度;还可与交警部门协调,形成车辆交通违法抄告、公开制度,从舆论上对违章者进行谴责。其他如长途客车、三轮摩托车等都可进行类似的管理。

4.积极发挥社区组织的作用。社区可以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和文明交通宣传教育活动,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文明、安全交通意识。还可以通过与交警部门联系、完善群众举报制度等,将小区内居民交通违法行为和不文明现象,在小区内进行批评曝光,从而形成有效舆论压力。总之,通过多种途径促进居民形成知法、懂法、守法、维法的良好氛围。

5.全面推行中小学生交通安全联系卡制度,开展“交通安全进学校”活动,既可以减少涉及中小学生的交通事故数量,又可以使孩子们从小培养文明交通的道德意识。

上面谈到的可能并不全面,但目的就是广泛发动社会力量,构成一个立体网络,切实增强公民文明交通意识。这项活动的开展,既要深入具体,又要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坚持不懈,才能取得良好成效。这项活动如果做得好,不仅可以提高公民文明交通意识,促进“畅通郑州”建设,而且可以极大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对建设和谐发达的“大气”郑州功莫大焉。

郑州市社科院 张红星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