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4版:郑风 上一版3
老婆沟
徐悲鸿“奔马”画赠傅作义
《忆往说趣》《谈古论艺》
望眼欲穿
汪东兴日记
古画
两座名城一脉连
田银海书法
荷塘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两座名城一脉连

两座名城一脉连

马承钧

去年女儿新婚那天,郑州秋高气爽,前来道喜的嘉宾除本市亲朋外,还有从北京、天津、宁波和海外远道赶来的至亲。宁波亲友按浙江风俗与礼节,向一对新人表示诚挚祝贺。当晚,安排外地亲戚住下,我逐个登门致谢攀谈,就寝已是凌晨时分,脑海里却热浪翻涌,宁波与郑州这两座城市的今昔风韵,始终在我的心中“胶着”叠印。

“文革”中,离开生我养我的故土宁波,随家人来到中原。当时的郑州在我眼里真的很“土”。我就读的郑大附中在北郊,是寄宿学校,校园里尽是土路,一遇雨天,泥泞的道路常将我绊倒,每每引来同学一片哄笑,让我丢尽面子。回家便向母亲发脾气,嚷着要回宁波。后来体育老师得知我曾学过武术,启蒙老师还是海灯法师(当时海灯驻少林寺)的师兄弟,便让我教同学拳术,我倾尽全力表演几套拿手功夫,总算挽回了面子,笑我的同学也逐渐成了我的“徒弟”。

后来我逐渐发现郑州人厚道、热情与真诚。从插队的豫南农村返回省城不久,我进了二里岗一家国企当工人。我动手能力极差,在机器面前表现得很“弱智”,我的师傅却非常耐心,真的是“手把手”教,终于将我这个笨学徒逐渐领上路。此时,从小萌生的文学梦渐渐“发酵”,便悄悄向报刊投稿,我的第一位恩师是郑州市工商银行的刘建勋老师。他当时正在主编一份金融小报——正是这份小报决定了我终生不渝的事业。如今,已是83岁的刘老师,仍与我保持密切交往,我们无话不谈——从文学创作到生活琐事,从糖尿病治疗到振兴豫剧现状。半年前我遭遇中年丧妻之大不幸,他又多次致电安慰问候,甚至不顾年迈前来探望——这份“忘年交”使我深感郑州人骨子里的情义。

与多数现代城市一样,郑州也是一座移民城市。在这里我结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文学朋友,如刘思、王继兴、卞卡、赵福海、陈鲁民、王建章等人。他们大多也来自外埠,命运之神将他们从天南海北拽到郑州,与这座城市同呼吸共命运。他们受到郑州水土的滋养,热血沸腾思如泉涌,郑州的血脉与气场使他们一个个功成名就。与文友的聚会,是我的一大享受——畅叙友情、互通信息、分享彼此的文采。在我以泪洗面、精神行将崩溃之时,他们又与我“分享”悲痛,用宽慰与同情帮我共克时艰。

郭伟立先生是《老人春秋》杂志一位老编辑,辗转听到我的不幸后,于第一时间致电慰问,语气之戚戚令我倍加动容,不久又发来一诗寄托悲情,这样的郑州人怎不令人扼腕动容?郑州的吸引力深入人心。原籍上海的杂文家朱根发(笔名耿法)去年退休,在沪工作的儿子为他在浦东买了房子,他却每年上海、郑州各住半年,他说是因为申城没有冬季供暖的缘故。我想,恐怕还有一个原因——郑州毕竟是根发的第二故乡,他的青年与壮年、他的事业与奋斗以及许多呕心沥血的佳作,都是生根于郑州,郑州是他事业“根发”之地呀!

我也常将郑州与宁波作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始建于1920年代的灵桥,是宁波人的骄傲;而郑州邙山边的黄河公路大桥(已拆除),也建于1920年代。精明的宁波人被上海人视为“老家人”,上海商界大亨多出自宁波;而厚道的郑州人早在5000年前就建起一座恢弘的“商都”,郑州也因此跻身全国“八大古都”之列。宁波的城隍庙、梁祝故里、七塔寺、东钱湖等享誉华夏,而郑州的少林寺、商城遗址、黄帝故里和中岳嵩山则举世闻名。宁波的北仑港、天一广场、服装城引领潮流,郑州的郑东新区、速冻食品、宇通汽车也威名远扬……

我家在宁波的老宅濒临著名的天一阁,天井(院子)里栽有多株硕大的桂花树,每逢入秋时节满院芳香十分醉人;而今郑州也满城花树,我居住的英协花园就栽了数十株名贵桂花,中秋前后也满园飘香、教人心旷神怡!每当有宁波人莅郑,我会以北方人的豪情向他们敬酒,大谈郑州的巨变,当然也打听甬城的今天;每当我去宁波,便会向甬人大力推介郑州,当然也会寻找两市的差距。融会海洋文化的“宁波帮”有许多值得中原人学习借鉴之处,而早已乘上“开放号”列车奔驰的郑州人的宽阔胸怀,也同样令宁波人钦佩——真乃是两座名城一脉相承!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