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1版: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白领心理健康”减压调查
叫停教师收礼 让制度涵养师德
“守贞教育”是一种道德激素
难 行
方舟子遇袭事件的双重悲情
中原经济区的文化解读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守贞教育”是一种道德激素

从今年秋季新学年起,《今生无悔》,一本源自国外的品格培养教材,其理念和内容将逐渐渗透到云南省中学(含中职学校)和大学的“三生教育”必修课程中。不过,该批教材不直接发给学生,学生使用的教科书仍是此前云南省自己编写的“三生教育”教材。书中特别谈到了“婚前守贞”,认为这是唯一能避免怀孕和传染性病的100%有效的方法,引导青少年学会性自律,避免伤害。(《成都商报》8月31日)

婚前性行为的日益增多,引发了社会普遍性的道德焦虑感。尤其是“艳照门”之类香艳事件的横空出世,更是引起了舆论的强烈关注,逐渐催生了一个“人与性”的社会话题。似乎正因如此,一些以抵制婚前性行为为主题的性教育培训才频频走进大学校园,如今更是以选修课的方式公开走入课堂。性教育当然是可取和必要的,但如此“婚前守贞”教育的“理念”却让人有些啼笑皆非:婚前无“性”便是“贞”吗?

在现代文明的视野下,我们今天所要倡行和坚守的“贞节”,与古代社会所普遍遵从的“三贞九烈”有着本质的区别,这是一个不需要争辩的问题。也就是说,抵制“乱性”和欲望放纵是题中之意,禁欲就违背时代文明。事实上,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只要在两情相悦之下而产生的性行为,并拥有健康的爱情观和责任感,婚前有性也不是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情,更谈不上“失贞”。

在我看来,性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性自由而不性放纵的理性观念,强化其附着于性行为的责任感以及安全性行为的知识传授上。打出禁欲的招牌,鼓吹婚前无性便是“贞”,让一些腐朽的封建沉渣再次泛起——这样的培训不但非常荒谬,还注定劳而无功。试想,就算是大学生们在培训后承诺了“婚前禁欲”,就一定能“守身如玉”吗?我看未必。

在当前这样一个崇尚自由权利和开放包容的大时代,思想是禁锢不住的,欲望同样也禁锢不住,提倡禁欲与禁锢思想一样可怕。我们需要做的是,用理性表达思想,用道德支配欲望,在性与社会、性与道德、性与法律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的支点,让性置于安全的轨道中运行。一味地提倡禁欲,表面上看是拯救道德,其实本质上是压制人性和自由,绝不可取。

“守贞教育”是一种道德的激素,也是一种文明的毒药。男女授受不亲、封锁和禁锢人性的禁欲时代已经过去,也应该过去。作为具有成熟思维和健全人格的公民,大学生群体也拥有同其他人群一样的包括性自由在内的各项权利,哪怕是婚前性行为。提倡性道德不等于要压制性权利,可以大张旗鼓地呼吁性道德、性理性,但绝不能打着道德的大旗去打压性权利。婚前性行为并不是洪水猛兽,婚前性行为的存在,不意味着道德防线的坍塌,无需过度恐慌和焦虑。 鱼烟罗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