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1版: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白领心理健康”减压调查
叫停教师收礼 让制度涵养师德
“守贞教育”是一种道德激素
难 行
方舟子遇袭事件的双重悲情
中原经济区的文化解读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叫停教师收礼 让制度涵养师德

“该不该给孩子的老师送礼物?”面对即将到来的9月10日教师节,这是许多家长纠结困惑的问题。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新闻中心,进行的一项有4083人参加的调查显示(其中68.3%的受访者是学生家长),61.7%的人支持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出台规定,要求教师不能接受学生或家长礼物。对此,受访学生家长的支持率是63.5%。(《中国青年报》8月31日)

无需回避,教师节送礼已经不是个别或者局部现象,而成了社会风气。教师节何以变成“送礼节”?请恕我直言,单方面抱怨教师的师德沦落或者是单方面指责家长的世俗世故,都有失偏颇。

教师节的本义是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但教师节在数十年的“演化”过程中,却沿着单边主义的形式轨迹一路高歌猛进,教师节的主旨和内涵在形式主义的虚假繁荣中一点点消耗殆尽——从送贺卡到送鲜花,从送土特产到送现金购物卡,我们对于教师的尊重,只有在教师节这一天、在物化的礼物中,得到瞬间的绽放。而教师节一过,鲜花凋谢了、掌声停息了、校园安静了……当所谓的尊师重道成为惯例性的某种虚伪赠品,我们又怎能指望教师成为堂·吉诃德式的理想卫道士?他们中的部分甚至全部被世俗招安,实在是偶然中的必然。

在教师节这样一个鲜花和掌声充斥的日子里,我们又一次打捞起某些被世俗招安的师德。时至今天,我们或许不难发现,在单纯的道德说教早已于事无补的语境下,以制度的名义,叫停教师收受学生和家长礼物,规范和匡正世俗的师生关系,真的不失为可行可控的“次优选择”。

“叫停教师收礼”,是一种职业道德约束,而非道德管制,这一点必须要加以厘清。教师职业道德,是一种与职业责任相关的道德规范,与普遍性的社会道德相比,更细化、人性化和富有职业特征。这就意味着,教师作为一个教育从业者,其要比普通公民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表现出更高的职业道德素质。教师是这样,军人、医生、警察等职业群体也是如此。特殊的职业责任,需要他们具有高于普通社会道德的道德素质,这是特殊职业天然具有的特殊使命。况且,“不收礼”只是一般的职业道德要求,教师并不难做到。

正如“不歧视学生”即是师德要求也是工作规范一样,对教师而言,坚守师德与恪守责任,并不是独立分割的两部分,在很多时候浑然一体。特殊职业决定了教师应是“特殊的人”,其必须要在遵从基本“人性”基础上进一步恪守“职业性”。我以为,从泛泛的道德倡导,到强调特殊的职业、特殊的责任,用制度的存在、以绩效考核的形式,对有可能出现的不道德进行制约和防范,合理合情合法,现实可行。这是以职业规范去涵养师德,而非权利限制去苛求师德。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尽快出台“禁止教师在教师节收受学生礼物”的规定。 陈一舟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