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2版:要闻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上接第一版
国庆中秋双节到
警方多措保畅通
中原西路绿化带
补栽百日红
富士康子项目落户中牟
大学生村官报考公务员不再加分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上接第一版
手术中
精心诊疗
刘恒亮

(上接第一版)就这样,父亲还都是站着吃饭,一有电话就放下碗筷飞奔而去。”在儿子刘洋的印象中,父亲永远忙忙碌碌。

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对于刘恒亮来说,无论查房,还是到手术室,他从来都是一溜小跑,助手们动作稍微迟缓就要挨批。

“如果你真正体会到病人每秒钟要死掉多少心肌细胞,你就知道省下来的每一秒钟都是病人的生命!”

看似简单的一句话,一下子把拖沓的助手震住了。是呀,刘恒亮传授的不仅是精湛的医术,更有他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

刘恒亮在医术上有高超技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他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积累的经验传给年轻人。给病人查体、手术时,他会带着年轻医生,给他们讲解分析要领。

在他的严格要求下,科室水平大幅度提高。他们急诊心肌梗死手术不超过73分钟;创下了为心脏停跳17次的高龄老人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手术成功的奇迹;每年接诊600余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成功率达99%,介入支架植入成功率100%。

“刘恒亮大医大爱,舍小家为大家,把病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视病人为亲人,对病人满腔热忱,他的身上闪耀着人性道德的光芒,是医院的一面鲜艳的旗帜。”郑州人民医院院长周玉东说,医院心内科以前只有一个小病区,如今已发展成了两个大病区。今年上半年开展700多例心脏介入手术,其中约1/3是风险大、难度高的急诊手术。这些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刘恒亮呕心沥血的艰辛付出。

是呀,作为医生,刘恒亮付出的太多,他也非常清楚自己在透支健康,透支生命。可他常说:“有人拿生命赌金钱,有人拿生命赌权力,我拿生命赌事业!”

这朴素的话语,让我们感受到了刘恒亮内心的阳光。一个以治病救人为天职的人,他的爱是发自灵魂深处的。正是这种发自内心的爱,让他甘心为病人炽热而灿烂地燃烧一生。

既然身穿白衣,就要对生命负责,在这个神圣的岗位上就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他说:“每当把病人从死亡线上抢回来时,是我最幸福的时候。”

急诊心梗,来势急、难度大、风险高,对于医生来说需要承担很大的风险。

2003年8月,刘恒亮和他的团队率先在河南开通了急诊心肌梗死“绿色通道”。

作为医院引进的第一个研究生,刘恒亮在急诊心肌梗死手术方面下了番工夫。为了实验,他自己养兔子,吃住和兔子在一块,曾一个月没离开实验室一步,双手被兔子抓得伤痕累累,发热倒下时输完液继续干,最后科研成果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十多个荣誉。这对于一家市级医院的医学专家来说,无疑蕴涵着巨大的艰辛和付出。

“他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不泡澡,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工作和科研上。”心内科副主任赵友民说,每年的黄金周、春节等假期,别人或结伴或独自出游,可刘恒亮都是用来伏案疾书,或者待在实验室里搞科研,思考攻克疑难手术。

2004年11月,为抢救一个个生命悬于一线的患者,刘恒亮已21天没离开病房。过度的劳累,让他发起了高烧。但他仍守候在病人床前。凌晨4时,急诊电话打来,他又一路小跑着赶往手术导管室,检查、会诊、抢救,不觉已是早上8点。

“准时手术!”他迅速吞下药片。3台介入手术,3小时40分钟的高度紧张工作。刚下手术台,刘恒亮就晕倒了!同事们强把他架到值班室,让他躺一会儿。可当他迷迷糊糊中听到有急诊手术时,一下子又来了精神,非要上手术不可。

2006年3月2日,刘恒亮看病被绊倒骨折,脚肿胀得连鞋都穿不上。医生给他打了石膏,要求卧床休息。可没两天,他就上了手术台。他先用不受伤的左脚踮着支撑身体,可时间一长,身体失去平衡,右脚就会不由自主地落地,引来钻心的疼痛。那两个月,他索性吃住在办公室,坐着轮椅看病,几乎没有回过家。

刘恒亮,这位“拼命三郎”,为了患者不仅严重透支生命,还常置个人安危于不顾。2005年深秋,“正阳县人民医院一位心肌梗死病人生命垂危。”凌晨4时许,刚合眼不久的刘恒亮,被一阵急促的求救电话惊醒。他披衣起床,一边电话通知,一边往医院跑,连夜赶往正阳。到时,发现病人情况危急,在没有防护衣的情况下,他在X线的直接照射下,小心翼翼地做起了手术。病人得救了,他却累得站都站不住了。

每年600多例心脏介入手术,X射线带来的伤害在刘恒亮身上一点点累积着。他的脸色明显苍白,视力也变得模糊了。铅衣长期的摩擦和汗水刺激,让他的后背长满了湿疹,好了又长,整个后背都已溃烂。但他说:“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必须做好牺牲的准备。能把患者一个个从死亡线上拽回来,我的身体受些伤害算得了啥。”

“是刘主任把老头子从阎王爷那儿给抢了回来。”患者李正轩的老伴回忆说,2007年2月16日凌晨,57岁的李正轩突患急性心肌梗死,心跳曾停止17次。但在刘恒亮的全力抢救下,他转危为安。

把刘恒亮视为生命相托的患者又何止李正轩一个。2009年6月13日,惠济区大河路办事处52岁的弓延美,转到医院时已没呼吸,电击救醒后,得知是急性心梗时,他急了,说什么都不愿意手术,故意踢翻手术台。而刘恒亮并不生气,耐心询问得知患者潜意识里认为这是不治之症,不愿给儿女添负担。为消除病人顾虑,刘恒亮就在手术台边耐心劝说。“刘主任是个非常有涵养的人,碰到我这样斗气的病人,两次踢翻手术器械都没放弃对我的救治,不然我哪还有机会坐在这里啊!”弓延美满怀感激地说。

“他是在阴阳两界走了几遭的人了,刘主任三次把他从鬼门关里拉了回来!”62岁的患者鹿金城老伴哽咽着说,5月23日晚上9点多,老伴和几位老友聚餐,突发心梗,已回家的刘恒亮闻讯赶来。11点,介入手术成功。不料凌晨4点,老伴情况再度危险,刘恒亮组织二次抢救,整整忙了一夜,老伴病情好转。9天后,老伴又出现症状,经第三次紧急抢救,老伴的病情终于稳定了,39天后康复出院。更令老伴感动的是,出院后老伴没事到医院转悠,一次在电梯口碰到刘恒亮,他还热情地拿出听诊器认真地给老伴检查。

患者家属刘金五说,那年他老伴做心脏瓣膜置换手术,造影做完后,刘恒亮双手一直按住动脉刀口长达20分钟。后来才知这活儿应该是护士干的,可为防大出血,每次都是他亲自按。“跑了那么多医院,只有刘主任把病人真正当亲人看待呀!”

“为拯救病人的生命,我整日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恐惧之感,夜夜不敢放心熟睡,从生理上讲,我多么希望C型臂时不时出点小毛病,这样我就可放心睡上一宿,但从职业上说,我又希望机器百年不坏,以免延误急性心肌梗死的最佳抢救时机。”刘恒亮笑着说,“每当把病人从死亡线上抢回来时,是我最幸福的时候。”

刘恒亮是一个把职业操守看得比命重的人,他以高洁的德行一辈子恪守着一名医生的本分。面对选择,他每次都选择病人,唯独没有选择自己。

为了患者,刘恒亮奉献的不仅是精湛的技术,更有高尚的医德。他定下铁律:“永远不吃病人一顿饭,不收一分钱的礼,不拿一个红包。”

刘恒亮没有嗜好,这让不少患者家属非常“头痛”。有不信邪的,千方百计想打开个“口子”。

心内科一病区护士长王贺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急诊心肌梗死患者康复了,两个做生意的儿子非常感激,就送来了2000元红包,刘恒亮发现后,就托她交到了住院处,记到患者的账上。兄弟俩不甘心,又买来贵重的礼品,悄悄跟着下班的刘恒亮,去敲刘恒亮的家门。从猫眼中看到了兄弟俩手中的礼品后,刘恒亮说什么都不开门。僵持了一个多小时,刘恒亮的儿子该上学了,可刘恒亮宁愿让儿子迟到就是坚持不开门,最后兄弟俩只好失望地离开了。

“永远不吃病人一顿饭,不收病人一件礼物,不拿病人一个红包。”十几年如一日,刘恒亮始终坚守着这条铁律。他说:“病人总觉得给医生送礼心里才踏实,他会打听你喜欢啥。这个口子一旦打开,就再也堵不住了。”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刘恒亮的做法,说他有点“落伍”了。刘恒亮坚持自己的原则:“廉洁是医生的本分。如果一个医生乘人之危收受礼物,他的行为绝不亚于一个拦路抢劫的强盗。”

有一年,周口老家的一个人来看病,送来自家蒸的馒头,被刘恒亮原封不动地退了回去。同事和家人都不理解他,他急道:“你们又不是不知道我从事的职业,只要在这个治病救人的岗位上,就不能开这个先例。否则,现在有馒头,明天就会有红包!”

刘恒亮母亲做白内障手术,同事们知道后前去看望,意想不到的是,他竟把同事们送的东西扔到了门外……

对送礼者冷酷,对同事却有一颗火热的心。无论护士长,还是临时护士生孩子,刘恒亮都嘘寒问暖。几年来,他把医院奖励给个人的12.1万元奖金拿出来,一部分捐献给了“希望工程”,一部分发给科室职工。

“既要治好病,又要少花钱,能省一分是一分,老百姓攒点钱不容易。”刘恒亮总是千方百计地为患者省钱。做手术时,他常说的一句话是:“看看造影剂还能不能再挤出来点,能省就省。”一瓶造影剂200多元,他为患者节约费用尽量节省。对于农村来的病人,他更是真心对待,“农民挣钱不容易,不管是医生还是护士,都要尽量帮他们省钱。”

根据规定,单病种冠状动脉造影术最高限价5000元。他在全科实行的临床路径管理,平均费用仅为3000余元。为让病人早出院,少花钱,他最多时一天做过6台手术,16个小时连轴转。

刘恒亮对病人发自内心的尊重,使得每一个病人第一眼见到他,都会感觉这是一个值得信赖的医生,是一个可以把生命托付的人。

“不敢离开郑州,怕随时有患者看病;不敢睡死觉,以保持随时有清醒的头脑;不敢喝酒,怕耽误工作;不敢开家门,怕有人来送礼。”刘恒亮的高尚尽在本色之中。这“四不敢”说明了患者在这大医心目中占据着无比重要的位置。

他是个优秀的医生,却不是一个优秀的儿子、丈夫和父亲。他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献给了患者,留给家人亲友的唯有遗憾。他说:“人生最难偿还的是人情债,我这一生永远还不清的就是人情债。”

在豫东地区一个边远的小县城——沈丘县槐店镇河南办事处,有一位可亲可敬的老太太,虽身患白内障、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疾病,身上却洋溢着一股倔强乐观的精神。

老太太今年76岁,是刘恒亮的母亲。

如今,小县城发生了巨大变化,几乎家家都是小楼,只有刘恒亮的母亲仍住在土坯围墙的小平房,显得破落不堪。

“多次想接母亲过来,可她非不肯过来,勉强过来住几日,就要回去,说在这里没有人说话,下一趟楼都很麻烦,好在4个姊妹住在附近,可以经常过去照看一下。”提起母亲,刘恒亮的眼里闪烁着泪花,有关母亲的往事一点一滴浮现眼前。

“亮子,我的头痛得快炸了。”2006年元旦,刘恒亮突然接到母亲的电话,老人哭喊着他的乳名。

这犹如晴天一声霹雷,刘恒亮被震晕了,他深知母亲是一位坚强的女性,自打记事的几十年内,没见她流过一次泪。

“母亲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白内障、关节炎,是哪一种或几种病发作了?”刘恒亮不敢往下想,立即拨通了沈丘县医院朋友的电话,恳求他马上到他家诊治,原来是老人青光眼眼压升高导致头痛。

一场虚惊使刘恒亮惊出了一身冷汗,也让他深深陷入了思念痛苦中。是啊,他欠母亲实在太多了,除了生育之恩、养育之情,就是不忠不孝,来郑州工作的十多年,除了每次回家会诊病人匆匆看她一眼之外,没有专程回家看望过她一次!十多年没有陪她守过一个除夕夜!10年,没有给她送过一个生日蛋糕……

“我多次想给母亲建房,多陪陪她老人家,可一直没有实现这个愿望。”刘恒亮何曾不想携妻带子,回到老人身边,共享天伦之乐?但他总是一到医院就全忘记了,心里装的全是患者,须臾不愿离开他们,每年春节他都坚持值班,好让同事们回家团圆。

“每年春节,母亲都提前为他准备半个月的饺子。”春节团圆,对老母亲是盼望,对于刘恒亮妻儿也是奢望。

“人情!人情!人情!人生最难偿还的是人情债,我这一生永远还不清的就是人情债。”问及刘恒亮最大的遗憾,他脱口而出,“人情!”

的确,不光对母亲,对家庭的每个成员,刘恒亮都于心有愧。作为医务人员,妻子崔喜芝早已习惯了被丈夫忽视的生活,对他怨恨不起来了,还不放心他的身体。5年前,伯父患急性心肌梗死,打电话来,他没能及时赶回去。今年,妹妹的儿子患上尿毒症,作为“主心骨”的他没有使上力,在郑州住院20多天了,作为舅舅的他,一直抽不出来时间去看望。外甥女结婚,他没有到场庆贺……

在患者的眼里,刘恒亮是一位充满爱心的慈医,但在儿子刘洋的心中,却是一位不称职的父亲。 “在我的印象中,一般一星期能和父亲见上两次面,我的学习他从不过问,家长会也从不参加,偶尔的过问,就是看到成绩下降时雷霆大怒。以至于伤害了年幼的我,在我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形成了严重的逆反心理。”

2001年,一位患者给刘洋送来了一台VCD,晚上刘恒亮到家看到后,大发一通脾气,当晚就逼着爱人退了回去,儿子只好眼泪汪汪地“服从”,从此,父子之间疙瘩增大,成为“仇人”。

“儿子啊,爸爸是不想让你幼小的心灵染上铜臭,你还是未成年的孩子,我的方法不对,严重伤害了你的感情,但我的良苦用心总有一天你会理解的……”为弥补父子间隔阂,刘恒亮曾放下做父亲的尊严,含泪给儿子写了一封3000字的道歉信;他曾深夜12点,拖着打着石膏的伤腿,偷偷回去看一眼酣睡的儿子……

“我最大的愧疚是怎样弥补对儿子的爱。因为孩子不理解,我的压力很大。”对于这一点,郑州人民医院书记黄娟回忆说,那年在新加坡培训学习,回来等候飞机,刘恒亮一脸愁云,一问才知道,他在寻思第一次出国应该为孩子买什么礼物。因为他从来没有为孩子买过礼物。

欣慰的是,在父亲无形的熏陶下,儿子也走上了医学道路。刘洋说:“我还是很佩服我父亲的,为病人付出心血,是父亲一辈子的追求。看到父亲憔悴的面容、疲惫的双眼,我最想对父亲说的是,把自己的身体照顾好。”

“公事大于私事,事业大于感情,患者大于家人。”刘恒亮以此赢得了患者的信任,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近年来,他先后获得市劳动模范、省“五一”劳动奖章、省学科技术带头人、全国医德标兵、全国医师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多个荣誉称号。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