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观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如何发挥审计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作用
浅谈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特征
提升教育质量的路径
建设中原经济区 郑州怎么办?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提升教育质量的路径

有这样一则故事:两段树根,一段被雕匠雕成了佛,一段被雕成了猴。于是,两段树根有了不同的命运:一段被人供奉膜拜,一段成了人的玩物。被雕成猴的树根埋怨雕匠说:“我们同是树根,命运却截然不同,都是因为你把我雕成了猴,把它雕成了佛。我们的命运,都是你一手雕刻而成的啊?”“我哪有这等本事去雕刻别人的命运!”雕匠感叹道,“其实,在雕刻你们之前,你们的命运就已经‘成形’了。从土里出来的时候,你们一个像佛,一个像猴,我只是按着你们的原貌略加雕刻而已。”最后,雕匠叹了口气,缓缓说道:“所以,你们的命运并不是我雕刻的,而是由你们的成长决定的。你们在泥土中那段成长的过程,就决定了你们最终的走向……”

看到这个故事,我不由想到我们教师的专业成长不就像树根生长一样吗?从初为人师开始,有的在教学实践的土壤中没能耐得住地层下的黑暗、寂寞,或逃离或日复一日地机械重复、在重复枯燥中“麻木”,最后破土出来时成了“猴”形;有的承受住了地层下的黑暗、寂寞,默默地埋在教育科研的泥土之中;拼命地从教育科研中汲取水和养料,默默地在教育科研中反思创新,化成“佛”形,终成“名师”。

许多老师认为,之所以没有机会成为名师,是因为没有机会进入名校。这样想可能有一定的道理,毕竟名校里的名师多一些,但是,不在名校照样可以成为顶尖级的名师,教师成长内动力是至关重要的。

北大附中特级教师张思明在初为人师的时候,是一个高中毕业生,而且是“文革”当中的高中毕业生,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一个“准文盲”。“文革”结束以后,他的父亲已经去世,母亲重病卧床,妹妹被怀疑为败血症,他不但要养活母亲和妹妹,还必须承担所有的家务,所以他不能考大学。他选择了自考。5年之中,除了照顾家人和做家务,所有的业余时间,他都是在图书馆度过的。他用5年的时间拿下了本科学历。如果不坚持学习,怎会有今天作为特级教师的张思明,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很久以前就读过这样一个故事:孙悟空在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前是一只石猴,在一个磨坊“工作”,在这儿它还有一个好朋友——一头毛驴。孙悟空从西天回来给毛驴讲丰富的见闻,毛驴十分羡慕,感叹自己见识浅薄。孙悟空对它说:“其实你走的路并不比我少,只是你一直没能走出这个屋子,没能离开这个石磨。”

孙悟空和那头毛驴的生命看似有相同的长度,但厚度却相差太远。衡量生命价值的不是时间的长短,而是生命的质量。

作为一名教师,怎样去提升教育生命的质量?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这样,我们与别人拥有一样的耳朵,却能有不一样的听法;有一样的眼睛,却能有不一样的看法;有一样的大脑,却有不一样的想法。如果我们满足于现状,周而复始地像小毛驴一样在原地打转,你传声筒一样去传递知识,刻板地按照一个模子去塑造人,教育工作就变得疲惫乏味。

教育是一门艺术,要使这门艺术流光溢彩,我们就应当减少教书匠的“匠气”,努力使自己成为研究者。教育过程中的研究是幸福的,渗透着研究的教育过程也是幸福的,进而,享受着幸福教育的孩子们也会是幸福的,这样的教育人生也一定会更有价值! 姜晓楠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