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2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汪东兴日记
古画
绿城杂俎
文苑撷英
商都钟鼓
蒲松龄诗意图
锦簇紫薇映日红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文苑撷英

咏琴诗话

陈永坤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诗经·小雅·鹿鸣》)琴,周代已有。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先哲对乐器的表现力就有深刻的理解。荀子在《乐论篇》中指出:“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因此,历代文人雅士宠琴爱乐,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咏琴之诗歌。

魏晋时代战乱纷繁,人们向往政通人和的太平盛世,从琴声中求得精神的解脱,推崇周代以前的琴乐琴风。曹操上散关山,“坐盘石之上,弹五弦之琴”,歌以言志。阮籍“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嵇康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渴望在怡山乐水中获得安宁,在抚琴中享受精神的超脱。他在《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中写道:“琴诗自乐,远游可珍。今道独往,弃智遗身。寂乎无累,何求于人?长寄灵岳,怡志养神。”

唐人好乐,更加视琴为高洁脱俗的化身,把它当做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良方。王维时常“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醉心于“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的境界。常建的《江上琴兴》更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空明的境界:“江上调玉琴,一弦清一心。泠泠七弦遍,万木澄幽阴。能使江月白,又令江水深。始知梧桐枝,可以徽黄金。”

在唐代著名诗人中,白居易不仅酷爱音乐,而且精通乐理,不同的乐器给他的感受也不一样。他在浔阳江头送客,听到琵琶曲,便产生人生不得志的愁情与“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失落。但他听琴时又有另一番感受:“本性好丝竹,尘机闻既空,一声来耳里,万事离心中。”听到琴声,他感到“身外却无事,舟中只有琴。”

诚然,琴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宋人苏轼有首《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他巧妙地说明了琴与指之结合,亦即有与无结合才生成万物之哲学。

历代文人雅士把琴作为休闲的宠物,对琴曲也要求和畅为事、清雅为本。朱熹在《紫阳琴铭》中说:“养君中和之正性,禁尔忿欲之邪心。乾坤无言物有则,我独与子钩其深。”唐宋以后虽有不少写琴之作,比较而言,扬州八怪之一汪士慎的《听孙淑林弹琴》为佳。他听朋友孙淑林弹琴,感到“繁弦疾响飘虚空,飕飕之声动星斗”,以致后来“十年不听孙郎琴,胸怀逼仄罗粗鄙”。由此可见,抚琴听琴对于人格之完美、身心之修养、境界之提高的作用。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